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杨晨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364100

《再别康桥》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经典诗作。作为“新月派”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诗歌中对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感起伏是全诗的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深情的留恋。本文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从吟诵感知、意象体会和矛盾探究三个角度,落实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探索,以期培养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

一、反复吟诵,感知诗歌音节、建筑之美

现代诗歌韵律自由,但依然追求朗朗上口。在诗歌教学中,若能将吟诵贯穿始终,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而把握吟诵的方法和技巧,又是体会诗歌之美的重要手段。《再别康桥》这首诗如音乐一般,优雅、动听,又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将心事娓娓道来。说它像音乐,在于这首诗节节押韵,每节换韵,于参差变化中又见整齐,体现一种韵律之美。说它像女子,在于“轻轻”、“悄悄”等叠词的使用,给人一种轻柔之美。吟诵之时,这些细节都应引起重视。

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格律诗的“建筑之美”。全诗布局错落有致,在反复吟诵之中,仿佛还能感受到此诗透过布局所带来的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态之美。针对此种特征,我们在吟诵之时不仅要把握诗歌的韵律,还要注意诗歌停顿的节奏,读出错落有致的感觉。

比如,“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以“是”“在”“着”为停顿点,可适当将“虹”“浮藻”“彩虹”的读音拉长,“是”“揉碎”“沉淀”适当重音,而“梦”应缓慢而轻柔,读出一种怅然若失、若即若离之感。

二、品味意象,体会诗歌画面之美

意象的出现对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再别康桥》一诗以“康桥”为核心意象,构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勾勒了一幅幅极具审美意味的图画。在教学《再别康桥》时,以“康桥”为核心切入点,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眷恋、伤感落寞、洒脱之情[1]。

纵观整首诗,“康桥”这一意象的呈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康桥”是客观物象——英国剑桥大学。第二,“康桥”是主观意象——美好与理想。诗人通过写“康桥”,创造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美感。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象”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那些朦胧的,空灵的,用语言无法传递的意象,不是依赖诗中直接的描写,而是要借助读者的想象完成的 [2]。所以,意象作为凝聚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 [3]。作品中“云彩”一词所具有的理想与情感化的色彩,有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仿佛《诗经》中在水一方的佳人,想靠近却又不得已以手挥别。“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熠熠生辉,款款动人,再加上“康河的柔波”更是让诗人如痴如醉,甚至“甘心做一颗水草”。“青荇”之形,近似荷花,诗人将“青荇”拟人化,她的情意绵绵,亦如诗人内心对康桥的含情脉脉、难以惜别,颇如柳永之言“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揉碎”的“天上虹”既色彩斑斓又支离破碎,表达出诗人对康桥魂牵梦萦的不舍却又不得不离别的哀伤。《再别康桥》中的景物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诗歌的意象。把握意象,有利于挖掘诗歌的形象之美。

基于美育教学的理念,“康桥”作为本诗的核心意象,教学中应从客观物象、主观意象两个角度,深入解读“康桥”的实际内涵,还原诗歌的意境。在意境的熏陶和感染下,更好地本诗的超脱之美。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审美意蕴,并能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解读诗歌。

三、辨析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矛盾所造成的反差之感在诗歌中如果运用得当也会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而对矛盾的解读与鉴赏也是读者们乐此不疲的一种趣事。在课堂教学当中,试着引导学生寻找矛盾、分析矛盾,以此探究矛盾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落实诗歌课堂的美育目标。

(一)明与暗的矛盾。色调的对比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反差,有时带来一样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黑暗的夜晚,本应给人一种压抑、迷茫之感,但在黑暗的色调中,诗人又融入了“星辉”“斑斓”两个明亮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明与暗相互交织的矛盾美。通过解读和分析这种矛盾美,增强学生在视觉角度上的思辨意识。亦可从跨学科教学的角度,将美术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诗歌画面当中,由此体会诗人内心深处对康桥的热爱与难以化解的离别愁绪所产生的矛盾心情。

(二)聚与散的矛盾。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4]。明明留恋,却不得不离别,如何告别,每个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再别康桥》为例,在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描绘了一个“轻轻、悄悄挥别云彩”的画面,创造了一幅他乡游子不舍惜别的图景。“走”与“来”、“招手”与“挥手”产生了对比,尽管万般难舍,离别终将到来,只好走向现实未来,与过去的美好一一作别。如此首尾呼应、虚实相织,增强了诗歌画面的层次感。

在整个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围绕《再别康桥》的语言、意象、意境以及情感等要素,全方位地寻找《再别康桥》当中包含的审美元素,并进行深入挖掘和一一的解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也更能体会现代“新格律诗”的审美特征,从而再认识到《再别康桥》的“三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亚萍 . 抓住“意象”就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J]. 中学课程辅导,2015(5).

[2] 李才权 .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 [J]. 教学与管理,2017(11).

[3] 韦丽 . 离歌一曲笙箫意情牵三美荡涟漪 - 浅谈《再别康桥》新三美教学 [J]. 语文建设,2012(04)

[4] 米兰·昆德拉. 这是一个流行的世界[J]. 青年文摘,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