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心,以笔鉴我
严春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一中 215200
一、案例背景:青春迷雾中的自我探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四大维度,不仅指向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蕴含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育要求。
初中二年级是学生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其自我意识虽迅猛发展却尚未完全成熟。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观察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普遍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倾向于过度关注并放大自身缺点,如小林在作文中频繁出现“我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喜欢我”等自我否定式表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他人导向倾向,通过刻意模仿所谓“受欢迎”学生的言行举止以获得大家认同;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对自我定位模糊,缺乏清晰的目标意识,这一点在“我的理想”等相关主题的写作中尤为突出,常呈现出无目标感或回避倾向。上述现象不仅反映出该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典型矛盾,也提示教育者需通过恰当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更健康、稳定的自我认知体系。
而语文作文作为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恰好能成为连接语言教学与心理疏导的桥梁。基于此,我决定以《我就是一道风景》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基础,构建“认知——接纳——表达——成长”的作文教学体系,通过文字引导学生拨开心理迷雾,实现自我认知的正向发展。
二、作文主题设计:搭建自我认知的文字桥梁
(一)主题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结合《我就是一道风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目标,我借鉴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模仿——内化——应用”的认知发展逻辑 [1],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写作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地结合,设计了“三维四阶”作文主题体系。即“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互动”三大维度,“四阶”则对应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发现自我、接纳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
在“发现自我”阶段,设计《我眼中的自己》基础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我的爱好”“我的性格”“我的优点”“我的缺点”四个方面进行描写。这一设计直接衔接心理课中的“制作我的名片”活动,将课堂上的碎片化认知转化为系统性的文字表达。
进阶阶段设置《别人眼中的我》对比写作,让学生记录心理课“他人评价传递”活动中的关键反馈,对比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差异。
在“接纳自我”阶段,推出《我的小黑点与闪光点》创意写作,要求学生结合心理课上“拥抱小黑点”的创作体验,将抽象的缺点具象化,在写作过程中有同学把“急躁”比作“未成熟的果实”,把“内向”比作“安静的树洞”,有更多的同学用生动的事例展现了缺点带来的独特价值。
(二)《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的深度开发
作为核心主题,我特别注重《我眼中的自己》的写作。我以“挖掘自我特质、直面内在矛盾”为核心,通过引导深度描写让学生突破表面认知,发现爱好、性格、优缺点背后的心理逻辑与成长需求,在写作中完成自我对话,为后续“接纳自我”环节奠定基础。例如在“我的性格”表达中,学生往往采用标签式的表达,说自己是“内向”或者“外向”,而在“你的性格在不同场景下会有变化吗?这种变化背后,你在害怕什么或期待什么?”等问题的启发下,有学生就写下了“老师说我‘沉稳安静’,课堂上从不乱讲话。可在要好的朋友面前,我会絮絮叨叨与他们分享动漫剧情——我不是不爱说话,只是怕说错话被嘲笑,只有在信任的人面前,才敢暴露‘话多’的一面。我其实期待的是被接纳。”这样的较为深度的思索。
三、写作指导与心理疏导:笔尖上的心灵对话
(一)共性问题的群体疏导策略
在批改《我眼中的自己》初稿时,我发现三类典型认知偏差在作文中集中体现:一是“自我否定型”,这类作文通篇充斥负面词汇,如“我身材不好”“成绩中等”“没什么特长”;二是“他人依附型”,频繁出现“妈妈说我应该”“老师觉得我”等表述;三是“完美伪装型”,只描写优点回避缺点,呈现出不真实的“人设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文字诊疗会”作文分析会。将学生作文中的消极表述汇总成“负面词汇墙”,引导大家讨论这些评价是否客观;开展“优点放大镜”活动,让学生用红笔标注作文中被忽略的积极细节,如“我虽然不爱说话,但每次小组讨论都是那个最认真记录的人,这说明我具有“细心负责”的优点;组织“认知重构练习”,教学生将“我很笨”转化为“我在数学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将绝对化思维转变为发展性思维。
而在平常的素材积累过程中,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其中,教授“三件好事”记录法,要求学生在每周周记中必写三件自己做得好的小事;推广“成长型语言”,用“我正在进步”替代“我不行”,用“我可以试试看”替代“我做不到”;建立“成功日记本”,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正向体验作为写作素材。
(二)特殊案例的个性化干预:小张的故事
小张同学在周记中提交了一篇题为《黑暗观影笔记》的作文,详细描写了一部名为《杀戮》的禁片内容,充斥着血腥暴力的场景描写,字里行间弥漫着压抑绝望的情绪。我的第一反应是核实影片真实性,通过多渠道搜索确认不存在该影片,初步判断其内容为学生虚构。但我不能就此给小张贴上“撒谎”的标签,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真正地建立关系,就必须真正地倾听对方,抛弃所有对对方的预设和偏见,允许自己受到对方反应的影响。[2]
第一阶段:建立信任,打开心扉
我没有直接批评小张的作文内容,而是以“文学创作”的角度与其沟通:“你的文字很有画面感,细节描写能力很强。这些情节是你想象的吗?”小张起初充满戒备,沉默不语。我转而肯定他的写作天赋:“你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很细腻,这是写作的宝贵天赋。”逐渐消除他的抵触心理。
多次交流后得知,小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与奶奶同住,因身材矮小常被同学嘲笑,内心积压了大量负面情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说过“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未被满足时,个体可能通过异常行为寻求关注”。[3] 虚构暴力场景其实是他宣泄压力的方式,而编造“看禁片”则是希望获得关注。我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他发出的求助信号。
第二阶段:认知引导,情绪疏导
针对小张的情况,我先引导他为情绪“命名”,教他识别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将作文中的暴力描写转化为“我感到愤怒”“我觉得孤独”等情绪表达;借着是“现实检验”,引导他区分想象与现实,讨论虚构场景与真实生活的区别,帮助他明白“用暴力宣泄情绪会带来更多伤害”;第三步是“替代行为”,推荐他通过篮球运动、跑步等健康方式释放压力,并将运动的过程利用他的写作天赋表达出来,将其引导到正能量题材上。
而在作文批改中,我采用“三明治评价法”:先肯定优点,“你的场景描写极具张力,比喻手法新颖”;再提出改进建议,“如果能将这种细腻的观察力用于描写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会让文章更有温度”;最后表达期待,“老师相信你的笔能写出更丰富的世界”,保护其写作积极性。
第三阶段:正向引导,能力转化
发现小张擅长细节描写的优点后,我给他布置了特殊的写作任务:《校园观察日记》,要求他每天记录校园里的一个美好瞬间,用天气变化比喻自己的情绪波动。推荐他阅读《追风筝的人》《草房子》等探讨救赎与成长的文学作品,引导他将内心的力量感从暴力想象转向积极成长。
四、作文分享与互助成长:文字搭建的心灵桥梁
(一)多元分享平台的构建
为让作文教学发挥群体心理支持作用,我搭建了“三级分享体系”。基础层是“小组共鸣圈”,4-6 人组成分享小组,每人朗读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段落,其他人用“我看到”“我感受到”等句式给予反馈,避免评判性语言;中间层是“班级亮点展”,在教室设立“文字星光墙”,展示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和独特观点,如小张描写的夕阳下篮球场的作文片段,同学们的掌声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正向关注的力量;核心层是“主题故事会”,每月选取一个认知主题,如“接纳不完美”“发现隐藏的我”,邀请学生朗读完整作文。
(二)朋辈互助的正向效应
在《我的小黑点与闪光点》作文分享课上,出现了令人动容的场景。小林同学勇敢分享了自己“害怕被关注”的缺点,没想到引发多位同学共鸣。班长小王主动说:“我以前总觉得你不爱说话是不喜欢我们,读了你的作文才知道你是在默默观察大家,上次我生病时你悄悄放在我桌上的笔记,我一直很感动。”这番话让小林眼眶湿润,这是他第一次在班级公开场合获得肯定。
为强化朋辈支持效果,我设计了“文字传声筒”活动。每位学生在他人作文后写下一句鼓励的话,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如“你描写帮助老人过马路的段落让我看到你的善良”“你把急躁比作‘小火焰’的比喻很生动,其实适当的热情也是优点”。这些来自同龄人的正向反馈,比教师评价更具冲击力。
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认知变化,收录每次作文中的自我描述、同学评语和教师反馈。通过对比可以清晰看到,小张同学的作文主题从“黑暗暴力”逐渐转变为“篮球场上的汗水”“奶奶的家常菜”;小林的文字从“透明人”变成“安静的观察者”;小王则学会在作文中坦然面对“我也会犯错,但我在努力改进”。
五、育人成果:笔尖流淌的心灵成长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作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积极影响逐渐显现。在日常言行中:课间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增多了,同学间的冲突减少了,遇到困难时能听到“我可以试试”“我们一起想办法”等积极表述。
小张同学的转变尤为明显。他的作文主题发生根本变化,最新一篇《我的篮球日记》描写了自己从篮球小白到班级替补队员的成长过程,文中写道:“每次投篮失败时,队友都会喊‘再来一次’,这种感觉比虚构的暴力场景更有力量。”他在期末总结中写道:“我发现真实的生活比想象的黑暗更精彩,我的笔可以记录阳光。”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主动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开始尝试写正能量的校园故事。
小林同学在《我眼中的自己》后续作文中写道:“我曾以为安静是缺点,现在明白这让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同学的心事。我的画被选为班级黑板报插图,原来不说话也能被看见。”他的画作开始出现在班级的各个角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风格也发生积极变化。出现了大量充满生命力的表达:“我的缺点像星星,优点像月亮,共同组成我的夜空”“成长就像写作文,需要不断修改,但每一版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风景,做真实的自己就很美好”。这些文字不仅是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心灵成长的印记。印证了积极心理学中“当个体接受这个真实的自己时,个体就会发生变化,超越个体现在的样子。”的观点。[4]
家长反馈也印证了育人成效。小张奶奶在电话中说:“孩子现在愿意跟我讲学校的事了,周末会主动帮我做家务,不再整天关在房间里了。”
六、总结反思:作文教学的心理育人之道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载体,更能成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当作文教学成为心灵对话的桥梁,文字便拥有了治愈的力量。看着学生们在作文中从“我不行”到“我能行”,从“我是谁”到“我就是我”的认知转变,我更加坚信:每支笔都能书写心灵的成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风景。未来,我会进一步深入挖掘课标内涵,将“以文育心”的理念贯穿语文教学的更多环节,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助力学生在语言成长与心理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欧文·亚隆.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商务印书馆.2015
[3]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 卡尔·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