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现状研究
李慧颖 马听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2025 年 7 月 15 日至 18 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改革立场人民性。在筹备过程中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党内外智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起草是发扬党内民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全会《决定》提出“七个聚焦”中就明确提出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全会《决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做出重要部署,围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告,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 10027.1万名,现有基层组织 525.0 万个。在基层党组织进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学习,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实践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坚力量,是在高校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所和关键主体。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关联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独特形态,强调了人民广泛持续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实现,它贯穿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全链条。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战斗堡垒,其建设过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政治逻辑、治理逻辑和教育逻辑三个维度。
1. 政治逻辑的契合: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通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处理“党委书记和党委”“党委书记和校长”“党委和校长”“校长和副校长”四重关系,构建起党委领导、党政分工的权力运行框架。这种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为民主协商留出了制度空间,使高校治理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健康发展。
2. 治理逻辑的契合:高校治理现代化要求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机制,为师生参与治理提供了制度化渠道。民主协商对大学治理有重要作用,只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民主协商优势,才能有效协调学校、教职工、学生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治理事务纷繁复杂,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难以应对现代大学的治理挑战。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倡导的“有事好商量,众人事情众人商量”理念,恰恰提供了破解治理难题的解决方案。
3. 教育逻辑的契合: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通过民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政治认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通过某高校开展的“民主管理实践周”活动显示,参与过民主实践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度高出普通学生 33 个百分点。这种教育价值凸显了高校民主建设的独特育人功能。
从历史维度看,高校基层民主建设经历了从代表参与到全程参与的演化:早期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载体,主要关注决策结果公示;新世纪以来发展为决策前听证、执行中监督、决策后评估反馈的闭环体系;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强调主体全覆盖和过程全贯通。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高校民主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现状调研
2025 年 4 月至 7 月,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学习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以某公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生为调研对象,调研采取重点课题研究和实地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对象分类别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学习调研对象主要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从学习的重点、难点、成效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深化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调研对象则是全院师生,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话题,他们面临的真实困难,多采用实地访谈的方式,关注重点群体(心理异常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形成问题清单,及时反馈协助解决,为群众办实事。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学习调研
2025 年4 月至5 月,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对象为某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全体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青年教师、团委学生会骨干、团员代表,总计 595 人。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委学生会骨干、团员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就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要义的理解深度进行调研。对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主要是采用小范围座谈的方式针,对形成“学思用贯通”机制、是否有效转化为学习动力、教科研方向、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通过调研,主要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对政策背景掌握不系统、学习形式单一等问题。
(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调研
2025 年 5 月至 7 月,针对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进行调研。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制定调研方案进行分组调研,根据分工分为 5 组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征求群众对党员、干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意见建议,梳理出 83 个具体问题,后续将依据问题类型反馈给相应部门,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领导干部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
[2]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J],求是,2024(9);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
基金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实践研究,2024-ZT-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