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绿冠农企中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鹏鹏

威海三禾嘉盛贸易有限公司 山东省乳山市 264500

引言: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农业企业面临组织模式与管理范式的根本性变革。绿冠良种公司作为胶东地区典型的农作物良种与农资服务企业,其核心矛盾体现为:实体依赖性(土地、技术、线下渠道)与数字化需求(网络营销、技术推广、用户连接)的结构性张力。这一矛盾对组织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提出了全新挑战。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冯云霞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卡普兰、诺顿、德鲁克、巴纳德、以及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中的BSC(平衡计分卡)、KPI(关键绩效指标)、PBC(个人绩效承诺)的经典模型,具体为首先界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引用德鲁克的组织效能理论、巴纳德组织三要素、埃德加 . 沙因的职业锚等经典理论;其次从行政职能与战略职能双重维度剖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价值;最后结合农业良种企业的业务场景,以绿冠良种公司为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支撑“技术推广 + 线上营销”的战略落地,通过解析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论证其在农业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实践价值,为同类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一、组织的本质与农业企业的组织特性

1.1 组织的核心定义与要素

组织作为实现目标的系统性协作载体,其本质是“为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系统化努力的人员组合”,包含四个核心维度:实体性(明确的管理单元)、人员协作(分工体系)、系统化努力(流程规范)及目标导向(商品 / 服务输出)。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德鲁克进一步强调组织的核心功能是“将人的弱点转化为力量,将人的差异转化为协作优势”。巴纳德在其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提出的组织三要素(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息沟通)巴纳德的组织三素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协作的社会系统,其生存和效能依赖于三个基本要素的平衡与互动。

1.2 农业企业的组织特殊性

以绿冠良种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企业,组织体现为“实体渠道(种子站) + 虚拟平台(电商中心)”的双轨结构, 其组织结构需响应双重属性挑战: - 实体部门承担品种试验、农户技术指导等职能,依赖农艺师的专业角色。良种研发、土壤测试等环节高度依赖实体场所和技术人员实操经验,需稳定的科层结构确保生产质量。例如育种团队需固定实验室与长期数据跟踪,符合韦伯科层制理论中的“专业化分工”原则。

- 数字化延伸需求:电商部门负责线上推广与用户运营,强调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创新能力。农技知识推广、线上农资销售等业务则需灵活的项目型组织。如公司抖音农技直播团队由农艺师、电商运营、内容编辑组成,打破部门边界,呼应明茨伯格提出的“临时团队结构”。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演进

2.1 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伙伴的转型

传统人事管理聚焦行政事务(考勤、薪资发放),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HRM)的核心差异在于双重职能融合:

- 行政职能层:基础人事操作,可外包化降低成本(如社保缴纳)

- 战略职能层:通过人才开发与组织设计驱动业务目标,例如参与企业重组设计、人才保留计划制定。

2.2 经典理论对农业企业的启示

- 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1969):避免农技专家晋升后脱离一线

例:绿冠公司将资深育种师设为“首席科学家”职系,提供双通道晋升,保留技术骨干。- 奥卡姆剃刀定律:简化农药销售员的 KPI,聚焦“客户转化率”与“农技咨询量”两个核心指标。

- 马太效应:向直播团队头部主播倾斜培训资源,带动全网粉丝增长 6900+ (参考苏垦米业抖音号案例)[1]。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价值实现路径

3.1 员工优化:激活农技服务核心能力

- 精准招聘:采用人才租赁模式,在播种季短期引入高校植保专业学生,解决季节性用工缺口。

- 培育体系:

- 农艺师:田间实操培训 + 国际种子认证课程。

电商团队:江南大学农 品营销工作坊(仿苏垦农发模式)。

- 保留设计:实施人才股份制,向育成“绿冠麦7 号”的团队授予技术分红权。

3.2 组织优化:构建敏捷型协作网络

- 流程再造:通过HR 系统实现线上响应闭环

例:农户APP 端农药咨询→自动派单至属地技术员→服务评价纳入绩效

- 文化整合:利用非正式组织强化价值观传导

如绿冠公司“讲堂在田间”活动,由农艺师专家讲述种子研发历程,增强技术团队使命感。

四、人力资源管理支撑战略落地的核心机制

4.1 战略解码:从业务目标到人才需求

农业企业的战略转型(如“线下到线上”)依赖人力资源的主动配置:

- 绿冠公司2024 年制定“农资电商三年规划”后,HR 部门同步调整:- 招聘:增加农业院校电商专业毕业生占比( 30%50%) )

- 培训:开设“农技主播训练营”,培养既懂种植技术又擅长直播的员工 - 考核:将线上销售额纳入区域经理KPI(权重30%)

4.2 组织能力锻造:数字化HR 的杠杆效应

参考今麦郎、江铜集团的数字化实践,绿冠公司通过HR 系统升级支撑战略落地:

- 数据驱动决策:分析农技视频点击数据,识别高价值内容方向(如“玉米常见病防治”点播量超20 万次)。

- 敏捷响应机制:利用自助服务平台(如钉钉 HR 模块),员工 5 分钟完成入职手续,释放HR 精力聚焦战略任务。

4.3 员工与企业契约重构:超越劳动合同

- 心理契约:赋予农艺师“技术传播者”身份认同,激发知识分享意愿

- 社会契约:通过助农直播(如帮云南果农销售滞销水果)提升员工使命感,强化组织公民行为。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价值:连接个体与组织效能

组织中绩效测定的三种模型的灵活运用:BSC 定战略方向 → 部门KPI 量化结果 → 员工 PBC 承诺目标 + 行为 + 能力 [2]。

5.1 员工优化:激活个体价值

- 精准适配:通过胜任力分析匹配人才与角色。例如农资电商人员需兼具农业知识(如病虫害防治)与新媒体运营能力,梁欢的“植物医生”转型案例证明:复合型人才使客户咨询转化率提升40%。

- 持续赋能:建立学习型组织。绿冠公司引入“农技微课堂”系统,农艺师上传技术视频(如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疗法),形成知识库供农户与员工学习。

5.2 组织优化:构建战略支撑系统

- 流程再造:今麦郎集团通过 HR 数字化,将 376 个薪酬方案简化为 74 个,核算时间压缩 80%

- 文化驱动:构建“技术共享文化”,激励农艺师将经验转化为数字内容(如短视频教程),形成知识沉淀与品牌信任 [3]。

六、实践案例:绿冠良种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创新

6.1 挑战:实体基因与数字转型的冲突

- 技术依赖型员工(农艺师)抵触线上服务,认为“田地问题必须现场看”。

-电商团队缺乏农业知识,解释不清为什么2025年玉米种子包衣剂颜色与2024年的不同,仅回答“厂家升级”并不能说明本质且不能让客户满意,因不能给出及时有效回答遭到客户投诉。

6.2 人力资源系统化解决方案

1. 角色融合设计

- 推行“技术营销双轨制”:农艺师轮岗电商部门,承担在线答疑。

- 建立积分晋升制度:农艺师线上服务时长兑换职称评级积分。

2. 数字化学习平台

- 开发农业知识图谱:将种子特性、病虫害案例结构化,赋能新员工

- 引入AI 咨询助手:自动回复常见问题(如“玉米种子播种间距”),释放人力处理复杂咨询。

3. 生态型组织扩展

孵化“乡村技术合伙人”:培训种植大户成为本地服务节点,解决线下覆盖短板。

-复制“涡阳模式”:联合县商务局开设农资电商培训,政府认证证书提升人才吸引力[4]。

七、结论与展望

在数字经济的重构浪潮下,农业企业的竞争本质是组织能力与人才创新效率的竞争。本文揭示的核心结论包括:

1. 组织的本质是目标驱动的协作系统,其核心命题已从“控制人”转向“成就人”

2. 人力资源管理需超越行政职能,成为战略落地的架构师与组织能力的工程师。

3. 农业企业转型需把握“双轨逻辑”:尊重产业实体属性,同时以数字化 HR 释放人的创造力。

对绿冠公司等农业科技企业的未来建议:

- 深化人才结构变革:将农业科学家、数字营销专家、田间技术员三类角色纳入统一发展体系。

-构建行业生态平台:参考江铜集团的产教融合模式,联合高校开发农业HRM标准化课程。

探索人机协同新范式:利用 AI 处理标准化服务(如施肥量计算),释放人力专注高价值咨询(如种植规划)[5]

在农业产业互联网转型浪潮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弥合“土地根基”与“数字拓展”的关键枢纽。绿冠良种公司的实践表明:唯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辅助职能重构为战略引擎,通过组织双轨化、能力杂交化、激励生态化三大杠杆,方能实现“线下技术深度”与“线上覆盖广度”的动态平衡。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AI 农技助手对传统培训体系的替代效率,以及农业元宇宙场景下组织边界重构的命题。

“组织必须兼顾绩效目标与人的意义”。唯有将土地的温度与数字的精准在人力资源系统中融合,传统农业企业方能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的战略生长。

参考文献:

[1] 冯云霞等编著,《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4 月。

[2] 冯云霞著,《高效学习密码:信知行管理三维学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年 9 月。

[3] 原齐文 .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涉农企业环保绩效的影响研究 [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DOI:10.27662/d.cnki.gznlc.2021.000568.

[4] 刘腾 .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服务赋能智慧农业 [J]. 村委主任 ,2024,(16):76-78.

[5] 鲁金波 . 当前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探讨 [J]. 商场现代化 ,2022,(16):96-98.DOI:10.14013/j.cnki.scxdh.2022.1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