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评”视域下的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顾成欢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215000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维度中,“思辨能力”可以说是学生们精准理解文本、准确表达观点、妥善解决问题的一项关键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研究、解决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的“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以及“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以“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为基准来能动突破“教”“学”“评”彼此割裂的状态,循序渐进地将思辨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到宏观的教学设计框架之中,同时以评价措施和结果来正向反哺教学优化活动,从而为“教—学—评”视域下的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提供更多的优质载体和抓手。

一、以教材文本为依托,设计思辨性教学任务

“教—学—评”一体化框架的构建要以“教”的目标设定为起点,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则要通过更为具体且可操作的教学任务为核心抓手。立足于上述认识,教师应当更为深入地挖掘、整合目标教材中核心文本的思辨点,继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链”式的思辨任务,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完成对应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分析与判断对应资讯,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任务完成度来评价自身和搭档的思辨深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具体为学生设计出如下的三级思辨任务:第一级为“基础任务”,引导学生集中梳理诸葛亮“借箭”的步骤,通过流程图来呈现出相关步骤,并在评价项目里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能力,以此来对应“学”的基础目标;第二级为“进阶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集中讨论“诸葛亮成功借箭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的问题,同时要求他们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做分析,在评价阶段考查学生对文本逻辑的解读能力,对应于生本思辨能力发展的“分析层面”;第三级则为“拓展任务”,组织学生围绕“如果没有大雾,诸葛亮还能成功借箭吗?”的问题开展辩论,分别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从“诸葛亮的备用方案”“对曹操性格的了解”以及“曹操的警惕性”“水上作战的限制”等角度来整理、表述论点和论据,在评价过程中考查学生们的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能力,对应于其思辨能力形成的“评价层面”。

二、以课堂活动为载体,搭建思辨性实践平台

“教—学—评”一体化框架的构建核心是“学”这一过程的能动优化,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在对应的主动探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基于这一方面的认识,教师要重点依托目标教材中的对比性、开放性文本为抓手去设计、组织更多的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文本重构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们得以在个体互动的模块赋能下实现碰撞思维,同时通过相应的活动表现去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思辨的主动性与合作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设计“文本对比探究”主题的多步骤活动:第一步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重点圈画出伯牙“鼓琴”与子期“善听”的对应语句,从而初步理解“知音”的含义;第二步要引入拓展材料,围绕之前学过的《纪昌学射》等来让学生对比“伯牙与子期”与“纪昌与飞卫”的关系,同时思考“两者的‘师徒 /知音’关系有何不同?”,并重点从“互动方式”“情感基础”和“目标导向”三个维度列表切入做分析;第三步则要开展“角色扮演 + 观点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以及“路人”等角色,通过诸如“如果子期听不出你的琴声,你还会继续鼓琴吗?”等问题来做拓展演绎,其他学生则要重点评价参演学生“回答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等核心项目。

三、以成长档案为纽带,完善思辨性反馈机制

“教—学—评”一体化构建的闭环核心是“评”的反馈与应用,生本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来捕捉学生们具体的思维变化。据此,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习作、口语交际等内容来构建“学生思辨成长档案”,集中收录学生们的课堂发言、习作片段、辩论记录等学习性素材,着重通过“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来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我的奇思妙想》这一习作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设计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是“习作草稿评价”,教师要具体针对学生的“发明原因”部分来通过批注的形式去提问并引导开展思辨,围绕“你的发明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等核心问题来帮助学生去自主完善自己的逻辑;而后是“班级展示评价”,要鼓励学生们上台去主动介绍自己的发明,并要求其他同学从“功能是否实用”“描述是否清晰”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打分,还要在打分表中设置“补充建议”栏,发动学生们提出更多具体的改进意见;最后则是“习作终稿评价”,要具体制定出一份“思辨能力评分维度”,从“需求分析的合理性”(20 分)、“功能设计的逻辑性”(30 分)、“想法的创新性”(30 分)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0 分)等层面切入做量化打分,继而综合评定目标学生的思辨水平。

结束语:

“教—学—评”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需要将对应的思辨发展目标融入到宏观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当中。广大教师要以任务驱动明确方向,结合探究活动搭建对应平台,凭借多元化的评价措施来构建闭环,进一步优化“教—学—评”的联动机制,以此来助力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会思考,并强化他们综合性的创新意识、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俊英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3(23):66-68.

[2] 周雅芳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4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