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DeepSeek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丁海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西学校 644400

引言: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广泛的运用背景下,教学设备辅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DeepSeek 教学技术为教师提供特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而将教学技术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还有很多。

1.DeepSeek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发展,使得DeepSeek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依托技术平台学生可以接收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知识、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到相关知识,更在于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导向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DeepSeek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互动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二者之间的契合。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挑战

2.1 教学资源和内容的适应性问题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包含了道德、法理以及道德与责任等诸多内容。但在现有的教材资源以及教学资源下却很难针对性地迎合学生的认知及情感。而 DeepSeek 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喜好智能地生成知识,而这取决于其教学资源的匹配性和相关性 [2]。

2.2 学生理解和兴趣的培养难题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且比较复杂、难理解,使许多学生无法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很不容易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DeepSeek 虽然可以为学生创造较为互动的学习空间,但是,如何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在学生的心里创建一份情感共鸣和理解,这是一个当前较困难的问题 [3]。教师如何用好 DeepSeek,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用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表达的工具而不是辅助学生的工具是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问题。

3. 促进DeepSeek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心中得到认同,在头脑中产生思考。DeepSeek 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但技术的成功运用必须要落实到教学形式上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依据 DeepSeek 调整内容及教学活动,让学生处于最适合的状态时,得到较为理想的学习状态 [4]。两者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产生关于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的交互中对知识的理解。

3.2 强化学生参与感与互动性

对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的关键在于情感和积极参与。“深思”丰富的互动性,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深思”提供的信息来提出可以刺激学生思考的讨论或活动,在学生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5]。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产生道德和法治观念。

3.3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支持体系

教师的技术能力与教学设计是 DeepSeek 有效运用的依靠。教师要以培训为保证,积极学习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DeepSeek ;学校要为教师构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平台,能够为教师教学中的技术、教学疑问答疑解惑 [6]。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支持平台的建设,才能够助力于DeepSeek 的价值彰显,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本文在讨论了 DeepSeek 在小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对应的策略,可为教学行为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凭借系列化的方法策略,DeepSeek 是可以获得一定教学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杜海超 , 柯向华 . 人工智能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路径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12):16-19.

[2] 陈昕昕 , 郭守文 , 张霞 . 传授解赋数智启思——人工智能时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J]. 世纪桥 ,2024(20):68-70.

[3] 刘素敏 .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7):6-7.

[4] 张辉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策略 [J]. 中小学电教 ,2025(3):78-79.

[5] 胡文静 , 高璠 .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 [J].民间故事选刊 ,2023(15):12-15.

[6] 孙玮, 王康, 徐珊.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创新——以”民主共和渐入人心”为例[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