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设施抗洪抢险应急抢修快速响应策略研究
王智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生二队 北京 100080
引言: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洪灾对电网设施的影响深远,常常导致电力供应中断,给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严重后果。电网设施的抗洪抢险不仅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更是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何在灾后迅速恢复电网功能,减少电力中断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电网设施在抗洪抢险中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快速响应策略。
1. 电网设施抗洪抢险应急抢修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主要基础设施。电力在应对洪涝灾害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停电阻碍了灾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生产[1]。及时高效进行的抗洪抢险应急抢修,不但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与抗灾,也是电力企业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制约着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
2. 电网设施抗洪抢险中的主要挑战
2.1 抗洪抢险作业环境的复杂性
险情变化大、电网分布广、地质环境差,自然灾害、地形、道路、交通等因素都影响着电网抢修工作效率,加之电网受损严重、风险不可控,导致电网抢修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增大了电网的抢险难度,因此需要电网抢修人员具备较强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技术水准 [2]。
2.2 电网设施抢修作业的时效性要求
电力恢复时间越短、电力恢复越及时,受灾地区社会恢复越快,财产损失越少。电网设施抢修效率是直接的因素,每一秒钟的拖延都会加大灾后影响的程度 [3]。这就要求抢修队要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快速地开展摸排和行动,对其要求是时间紧迫、组织统筹和协同配合作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 电网设施抗洪抢险应急抢修快速响应策略
3.1 提升抢修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反应迅速的抢修队伍是抗洪抢险第一要素。在灾后短时间之内,电网恢复的速度快慢将决定社会恢复的根基。提高抢修队伍的反应速度,不仅要注重训练和技巧,还需要打造一个高效的应急意识文化,从队伍的人员选拔培训、应急预案制定、实战演练常态化,抢修队伍的反应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抢修人员不仅要熟知抢修设备与操作,还需要具备机动应变的能力,能在复杂的灾后环境中做出快速的决策[4] ;信息流、物资流、人员流的有效衔接是反应速度提升的保障,除了基本的应急操作能力外,队员心理素质也很关键,在险恶复杂的灾害环境中,临危不乱、快速决策的能力,直接影响抢修效率和抢修安全。
3.2 优化物资调度与资源配置
抢修作业中,物资的迅速调配是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物资是否能够及时送达,直接影响到抢修进度。为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物资调度体系至关重要。物资的储备不仅要考虑数量,更要关注其多样性与灵活性。抢修所需的电力设备、工具、配件及运输工具等应根据灾害类型和范围进行提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5]。同时,物资调度系统要具备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可以精确掌握物资储备和需求的动态变化,做到精准调度,避免出现资源短缺或浪费。
3.3 强化应急指挥与协同作战机制
信息畅通是抗洪抢险成功的前提,跨部门的合作模式是抗洪抢险成功的精髓。而快速响应是应对突发灾害应急工作的必然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每个单位单独作战并不能有效地进行灾情抢修工作,因此要求各单位形成一个整体的指挥、调度和决策于一体的应急指挥体系。系统主要负责抗洪抢险灾情信息的传达和指令的上传下达,还要能够统筹各职能部门之间联动。抢修工作不单单是电力单位的事情,需要相关交通、通信、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 [6]。指挥系统能够快速反应,能够在抢修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决策,协调做好跨部门之间资源调度,使其发挥协同效应。
结束语:
抗洪抢险应急抢修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综合性的工作。科学的应急抢修工作措施,必须集中调动各方面人员和力量共同完成。从抢修队伍响应速度、人力物力配置等方面,做到层层把控,才能最大限度为电力系统的恢复做好补充,充分应用到日后更多的灾害中去,为百姓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奠定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报》报社 . 国家电网全力防汛救灾保供电 [J]. 农电管理 ,2024(9):1-5.
[2] 孙婷婷 . 闻”汛”而动守护电网安全 [J]. 华北电业 ,2024(8):18-19.
[3] 蔡两坤 . 王祥林 : 抗灾抢险 , 为谱写电网中国梦新篇章作贡献 [J]. 福建青年 ,2023(3):2-11.
[4] 陈碧云 , 金洋 , 徐旗 , 等 . 计及灾后恢复全过程储能应急响应能力的配电网韧性规划 [J]. 电网技术 ,2024,48(5):1855-1862.
[5] 李俊浩, 冯英巨. 电力系统通信电源应急抢修快速接入装置的应用[J].通讯世界 ,2023,30(12):19-21.
[6] 闫慧鑫 , 黄婧 , 赵媛 , 李朋 . 优质服务与应急抢修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2023(12):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