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錾刻技法及活态传承路径探析

作者

李金柱 赵八六 杨曼

手越工作室 云南大理 671500 大连工业大学 116034

1. 錾刻的历史及当前发展现状

1.1 錾刻工艺

錾刻工艺是中国传统金属加工技艺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青铜器时代,既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錾刻艺术将技法与金属完美结合,既满足实用功能,又兼具宗教与艺术象征意义。

1.2 发展现状

1.2.1 机械冲压技术冲击传统生产模式

传统市场放缓加之计算机建模及模型制作技术日益成熟,让传统手工艺錾刻消费市场受到冲击,电脑模型冲压生产速度快,节约人力物力的优势冲击着传统手工錾刻,同时也使得市面上大多数錾刻工艺品趋同化,缺少往日的匠人精神与非遗精髓,而錾刻技艺恰恰是坚持纯手工技艺传承,它承载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滇藏的民俗文化底蕴,其意义超越了技巧传承的层面,故总结并找到新的传承思路与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2.2 缺乏传承人

錾刻工艺多为手工制作,与国内很多非遗工艺的现状类似,存在着操作难度大、工艺流程复杂、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慢的现实问题,导致传承力量逐渐流失,特别是00 后的年轻一代,极少愿意成为手艺人来传承祖辈的手工技艺,故面临传承人断层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

1.2.3 主流消费群体改变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更加多元化,主流消费群体也日趋年轻化,传统錾刻产品供应多以酒器、茶器、民族配饰品为主,现在则要适应主流消费群体的变化,审美取向的变化,非遗錾刻作品在能够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亦需要更贴近生活,关注流行趋势,结合时尚元素加以创新。

2. 鹤庆新华村錾刻技艺

2.1 历史与传承

大理州目前共有 719 项非遗代表性项目,2344 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泛分布在 12 个县市 [1],其中錾刻与锻制技艺是最有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一。鹤庆银器錾刻锻制技艺 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而鹤庆县新华村正式该非遗项目的核心。

2.2 地域与民族

新华村地处滇西北,錾刻传统始于唐代南诏国时期,白族文化为錾刻注入独特基因。錾刻技艺是新华村的特色工艺,新华村也被称为中国的银器之乡,匠人融合汉族锤揲、藏族镶嵌、苗族花丝等多元工艺,形成鹤庆银器的兼容并蓄风格,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

2.3 文化与艺术

錾刻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信仰的载体。新华村作品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但目前匠人们输出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差异不够明显,急需寻找个人特色。

3. 技艺与活态传承

3.1 传承方式

想要让錾刻技艺在当今社会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进行创新,但是前提是坚守錾刻的传统技艺,抓紧非遗錾刻的精髓不放松,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概念,赋予其新的活力。时代是影响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目前是 AI 与自媒体发展的时代,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传播途径,新华村的非遗活胎传承可以参考以下三条路径:

3.1.1 家族传承

錾刻工艺传承很多是以家族为单位,代代相传。老一辈以创作为主,更多地关注手工技艺,年轻一代则以企业经营、文创研发为主,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随着主流消费群体的改变,应将錾刻手工艺品回到生活中,更新产品款式及用途,例如新式茶器、服饰配件、文创产品等,同时也改变家族企业的老派经营模式,使每一件产品不仅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更蕴涵了匠人们对消费者的吉祥祝福。

3.1.2 师徒制:发扬传帮带精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寸发标是推动民族手工艺创新和带领家乡人民勤劳致富的手艺人,收徒数百,带动鹤庆县新华村及周边村寨学习银器錾刻技艺,使新华村内家家有作坊,户户传技艺,使手工錾刻成为新华村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

3.1.3 现代教育:与高校合作设立实训基地

目前錾刻工艺现存非遗传承人大多偏中老年化,没有或无力掌握最新的设计软件和设计方法,尽管他们也想通过新时代技术实现錾刻工艺的创新性发展,但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力量加持。很多传承人选择向外寻找高校合作,如李金柱先后与昆明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玉林师范学院、丽江旅游学院等共建实训基地和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作品《百年之荷》被同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收藏。寸发标大师的非遗工作室先后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服装学院等高校展开合作。工作基地打通了手工艺人与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通道,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实现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学术研究、产品创新、活态传承三者有机结合。

3.2 传承实践

3.2.1 技能大赛

各地政府通过举办非遗技能大赛与设立各项展览展会等,助力非遗推广与传承。如非遗传承人李金柱的手工锻打錾刻作品《日出东方树桩银壶》获 2023年工美杯金奖,作品《荷叶提梁壶》获 2022 中国中艺杯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大赛金奖,李金柱将传统滇藏元素融入到作品设计中,将滇藏人心中圣山作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即保留了如锤揲、錾花等非遗錾刻的传统技法工艺,又结合民族精神文化进行表达,为传统茶器文化填上一抹新意。

3.2.2 文旅融合

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非遗结合文旅进行传承是一件三方盈利的策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被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可依托它带动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第三产业,甚至可促进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非遗匠人和企业将非遗转化为产品以增加经营收入,当地居民则可以借助非遗文旅提高生活水平,甚至强化文化认同感。

大理地方政府非遗结合乡村振兴、非遗助力特色小镇,建设了集收藏、展示、体验、研发、销售等于一体的博物馆、体验馆和产业园。新华村则打造了4A 级景区,游客可体验錾刻流程,非遗工坊与文创店形成产业链。鹤庆非遗錾刻博物馆的成立,为非遗錾刻技艺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立足之地,从錾刻工艺的历史发展到现代作品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弘扬民族特色与文化,成为服务突出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发展、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优秀平台。

3.2.3 数字化传播

非遗錾刻传承可以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力量,助力创新设计与利润转化,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方式融入民众生活。依托自媒体与电商平台,发展集合传统手工艺品、自媒体、直播结合的宣传销售形式,为村中匠人们谋福利。

结束语

鹤庆新华村的錾刻技艺,是敲过千年的匠心。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中,唯有保持匠人初心,坚持创新研发,找准市场定位,借助新媒体为载体,融合文化旅游文旅新政策,找到非遗手工艺的附加值,这样才会更好地体现錾刻技艺的特色传承性以及产品生活化的合理性。激发地方民众在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未来,錾刻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是文化自信的当代宣言。

参考文献:

[1] 大理州委统战部、周民族宗教委《大理:续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新 篇 章 》[EB/OL] 2024.11 https://ynswtzb.gov.cn/info/11272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