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效评估研究

作者

戚文浩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引言

一场技术浪潮正在悄然改变教学与学习的面貌。5G、物联网与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使得“随时随地学习”不再是未来图景,而成为职业教育日常场景的真实写照。移动通信技术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播通道,更成为学习过程的记录者、反馈者与驱动者。面对技能要求快速更新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效、精准的教学手段来服务个体成长与产业转型。与此同时,旧有的教学评估方式正显现疲态:它们常常滞后于教学实践,忽视了学生在移动环境下的多元表现,也难以识别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关键变量。新技术带来了新变量,也催生了新问题:哪些数据真正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如何衡量平台与资源的支撑效果?如何让评估不仅是“结果裁判”,更是“过程引擎”?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正是推动职业教育质量跃升的关键力量。

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技术变革推动教育场景重构

从2G语音通信到如今的5G高速互联,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不仅带来了通信效率的提升,更深刻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与信息流通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一变革尤为显著。传统课堂依赖物理空间和统一时间,而移动通信打破了这一壁垒,使“泛在学习”成为现实。教师可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实时布置任务、发布视频讲解,学生也能随时随地开展预习、实训或课后复盘。在数控、护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中,借助5G技术进行的远程实操直播、实时互动评图、云端实训模拟,已不再是新鲜事物,而是广泛实践中的日常形态。

(二)智慧平台建设助推教学效能提升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已初步建成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架构的智慧校园体系。一些先进院校通过部署5G基站和校园物联网,实现了全域覆盖的高速无线网络,为教学平台提供稳定支撑。如“学习通”“职教云”“超星移动课堂”等App广泛用于日常教学管理,不仅具备课件发布、作业提交、签到测验等基本功能,更整合了讨论区、AI学情分析、学习路径导航等智能服务。以某高职机械系为例,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模块化教学视频,结合智能测试系统进行分段检测,学生学习进度实时反馈,教师据此调整授课策略,形成数据驱动下的动态教学闭环。

(三)教学组织与评价方式同步更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嵌入,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亦发生根本变化。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线下走向混合,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考试走向过程性数据跟踪。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而更多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资源的整合者。学生的每一次在线签到、视频点击、讨论发言、互动答疑,都会形成宝贵的数据痕迹,为后续的教学成效评估提供翔实依据。这种由“行为可视”到“效果量化”的过程重构,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精准度,也为评估机制的创新创造了技术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传统评估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以结果为核心的评估导向长期主导实践

在传统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学成效往往被简化为“学得如何”这一结果性指标。无论是期末笔试、阶段性技能操作考核,还是课堂参与度与教师打分,都主要围绕“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达成情况”展开。这类评估模式因其便于量化、管理与排名,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应用广泛,成为考核教学质量的基本工具。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以“学生技能考核合格率”“技能比赛获奖情况”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直接与教师绩效、教学改革挂钩。然而,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个体差异,无法全面捕捉学生的成长路径与教学活动的深层价值。

(二)过程性数据缺失导致评估反馈滞后

教学活动是一个连续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仅凭期末一次考试成绩来反映教学成效,不仅失真率高,也错失了过程优化的关键时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专注度、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对任务的完成方式等,都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成果,但这些过程性数据在传统评估体系中大多被忽略。此外,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判断往往依赖经验和直觉,缺乏数据支持,导致教学调整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例如,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虽然最终完成了产品制作,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的深度、合作的表现却未被系统记录,成效评估流于表面。

(三)评估工具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但其评估方式仍未同步革新,评估工具大多仍是纸笔测验、人工打分、表格记录等传统手段。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误差大,而且难以适应移动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复杂多样的教学场景。比如,在基于移动通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移动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答疑、提交图文作业、参与小组项目协作等多元学习行为,传统的线下评分表无法准确捕捉这些行为轨迹,更谈不上数据整合与深入分析。缺乏技术嵌入的评估体系,严重制约了现代教学模式的质量保障与良性发展。

三、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教学成效评估理论基础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评估的融合支撑

教学评估并非孤立于教学之外的终端环节,而是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学习反馈全过程的核心组成。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等,都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交流、实践与反思实现意义建构,这为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土壤。移动通信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学习场景,使得学习者拥有更多“主动探究”“即时反馈”“多元互动”的机会,与上述理论逻辑高度契合。同时,TPACK理论强调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与内容(Content)三者的融合能力,正为教师在数字平台中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提供了知识框架。通过TPACK视角,不仅能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力,也能为教学评估系统设计者提供清晰的结构导向。

(二)大数据思维推动评估向“可视化”“预测性”转型

移动通信技术所产生的最大价值之一,便是其生成与记录的数据庞大而细腻。学生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参与、每一条讨论、每一项任务提交,都会被平台记录并储存。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主张通过行为数据分析了解学习状态、预测学习结果,并以此调整教学行为。这一理论推动评估从“终结式”的结果判断向“过程性”的趋势识别、“预测性”的干预反馈转变,构建出一种“数据闭环驱动改进”的教学机制。例如,若系统发现某学生观看教学视频频率急剧下降、讨论区参与骤减,即可通过学习预警系统发出提示,教师可即时介入干预。评估不再只是末端的“裁判”,而成为教学全过程中的“引擎”,这一理念正是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根本突破。

(三)个性化学习背景下的差异性评估思维兴起

传统评估注重标准化、公平性,而忽视了个体差异与多样表达。而移动通信平台的介入,使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节奏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任务顺序与学习资源类型,这种个性化路径对评估提出了全新挑战。差异性评估思维应运而生,强调评估指标要考虑学生背景、学习习惯、能力基础的不同,对学习成效进行多元呈现与综合分析。例如,同一门课程中,部分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获得高分,部分学生通过实训任务展现出较强动手能力,系统应支持多维评分机制,将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归入合理评估维度,最大化激发每位学生的潜力。

四、教学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指标体系构建应体现系统性、适切性与可操作性

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成效测量的骨架,其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与导向性。首先,指标体系必须具备系统性,即能全面覆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术支持和学习成效四个关键维度,避免片面性和失衡。系统结构上应由一级维度、二级指标、具体操作项逐级展开,层次清晰,逻辑紧密。其次,应注重适切性,即指标必须契合职业教育特点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教学特征。例如,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应强调操作实效、问题解决能力等应用性维度,而在平台支持教学中,应关注数据获取、交互频率与资源可达性等技术层面指标。最后,强调可操作性,指标要能通过平台系统真实采集、记录并量化,而非仅停留在抽象描述。比如“学生参与度”可以通过“签到率、资源浏览率、在线答疑次数”具体反映,从而具备真实落地的测量能力。

(二)基于移动通信平台数据的量化维度设计

移动通信平台为评估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应充分挖掘其可采集、可追踪的行为数据作为量化依据。可设以下四类核心维度:

教师教学行为指标:包括教学资源上传数量、任务发布频率、在线辅导时长、教师回应时效等,反映教师的教学投入与组织能力。

学生学习行为指标:如视频观看完整率、作业提交及时率、讨论区活跃度、资源点击路径等,衡量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与参与深度。

平台与资源支持度指标:关注平台运行的流畅性、系统兼容性、资源更新频率与资源类型多样性,评估技术支撑的有效性。

学习成效指标:除了常规的成绩指标外,还应包括技能考核达成率、实训表现、阶段性成长曲线、能力提升幅度等,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进步。

各维度下设若干子指标,并根据实际教学目标赋予合理权重,可使用AHP法进行权重分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多元整合,实现科学评分。平台端还应配合数据可视化功能,以仪表盘或图表方式直观呈现评估结果,便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理解与决策。

五、移动通信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估路径

(一)以数据为基础的教学行为指标构建

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多依赖观察或人工评价,而在移动通信支持下,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记录成为可能。教师的课件上传频率、教学视频的发布时间节点、作业布置数量与批改效率等,均可在平台后台实现精准捕捉。这为教学行为提供了量化观察的基础,使教师的“教”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数据驱动型优化。以某职校为例,其使用“学习通”平台对教师每周教学活动进行数据化分析,发现教学行为活跃度高的教师,其所带班级的学生在线参与率与成绩增长值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数据间的相关性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此外,指标设计还应体现教学组织与引导能力的双重维度:一方面是“任务驱动”维度,如单元任务是否明确、阶段资源是否完整、考核是否闭环;另一方面是“过程引导”维度,如答疑是否及时、互动是否深入、学生反馈是否跟进。这些都可通过平台行为日志与学生反馈数据交叉分析,构建多维教学行为质量指数(Teaching Behavior Quality Index, TBQI)。

(二)师生互动质量的立体化评价方法

优质的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而在于学生是否被有效激发、引导与回应。移动平台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维度,构建了如留言板、弹幕提问、在线测验、实时投票等多种互动渠道。教师的回应速度、答复内容的专业度、对学生问题的跟进质量,成为教学成效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为立体化评估师生互动质量,可引入以下三类指标:

频度指标:单位时间内师生互动的次数,如日均答疑条数、每节课的互动评论数,反映互动活跃度。

深度指标:教师是否针对学生提问进行个性化分析、是否引导进一步探究,评估互动的教学价值。

反馈指标:学生对教师答复的满意度、是否产生二次提问、是否促成任务完成等,体现教师指导行为的转化效应。

综合上述数据,通过平台进行图形呈现,辅以质性问卷与访谈信息,可建立较为完整的互动质量评估模型,为教师评价与教学改进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六、学生学习行为与参与度的评估方法

(一)基于行为轨迹的学习路径建模与识别

移动通信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追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轨迹。每一位学生在平台上的登录时间、视频播放完整度、课件浏览频率、讨论区留言内容与互动次数,都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指纹”,为个体学习状态的精准识别和评估提供了详实依据。通过学习路径的可视化分析,教师能够清晰了解学生在各学习节点的停留时间、跳出点与转化路径,识别出“高效学习者”“浅层浏览者”与“路径偏离者”等多种行为类型。

例如,在某高职软件开发课程中,教师利用平台数据对学生进行学习聚类,结果发现主动登录次数高、资源浏览广的学生其阶段测评成绩平均高出同组学生9.4分;而那些只在作业截止日前集中完成任务的“临界型学生”,学习效果波动大、稳定性差。这种以“行为轨迹—行为画像—学习诊断”为核心的评估方式,较传统的考试成绩更加细腻且具前瞻性。

(二)学习投入度的量化与学习成效的关联分析

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是影响其成效的关键变量,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投入度不仅包括时间维度(如平均每日学习时长)、行为维度(如参与活动的种类与频率)、认知维度(如参与反思、发起提问、提交个性化任务)等,更应注重行为与效果的因果关系分析。

以某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团队通过对接“超星智慧课堂”平台数据,建立学习行为—成效映射模型,发现“平均视频观看时长”“在线任务完成率”与“成绩进步幅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65)。具体来说,完整观看教学视频比例高于90%的学生,其单元测验成绩平均高出同班同学12.8分,而未完成平台签到与资源浏览任务的学生,其最终成绩下滑风险超过45%。

此外,针对参与度偏低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平台生成的“行为分析图谱”进行预警干预,有针对性地安排补充资源、开展在线辅导或布置定制任务,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实现评估从“判断型”向“激励型”的转变。

七、平台与资源支持度的评估维度

(一)教学平台运行性能与功能适配性的评估

在现代移动通信环境中,平台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的核心通道。平台的运行性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一旦平台响应迟缓、接口卡顿、登录不稳定,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也干扰教师教学节奏。评估平台运行性能时,应设定如系统响应时间、平均故障率、用户在线并发支持量、数据稳定性等指标,并通过后台日志记录、用户反馈调查等手段进行量化。

除此之外,功能适配性也是评估的重要维度。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平台应能灵活支持多种教学活动,如视频直播、作业发布、测验考试、数据统计、即时讨论、AI学情分析等功能。平台是否具有移动端与PC端兼容能力,是否支持多种资源格式上传(如PPT、PDF、SCORM等),是否便于教师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和学生个性化管理,也成为功能性评估的重要内容。以“钉钉智慧校园平台”为例,其通过模块化接口和“学生画像系统”对接,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数据追踪效率与教学适配能力,是平台功能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典型范式。

(二)教学资源数量、质量与适应性的综合考察

平台之外,资源是学习发生的核心内容载体。传统教学中常忽视资源评估,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资源的“可获取性、适用性、更新频率”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评估资源支持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数量与覆盖面:是否涵盖课程知识点、操作技能点与职业素养点?是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平台是否建立了结构化资源库并持续扩容?

资源质量与表现形式:是否为高质量的原创或权威资源?资源是否经过教学设计加工,具有启发性与任务引导性?资源形式是否多元,如微课、动画演示、实训模拟、案例视频等?

资源更新与适配性:资源是否紧跟行业发展更新?能否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精准匹配?教师是否能基于学情快速调整资源包,实现“人-课-资源”的个性化融合?

例如,在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将真实企业物流案例转化为交互式电子课件,在平台持续推送给学生,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情境投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显著增长,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显著提升,充分说明高质量资源支持对学习效果的正向驱动作用。

八、学习成效的整体评估与实证分析

(一)构建多维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在现代移动通信环境下,单一的考试成绩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成效评估应建立一个多维、融合、动态的评价模型。首先,在结构设计上,该模型应涵盖前述四大维度: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平台与资源支持、学习成果表现;其次,技术手段上可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赋权,以反映不同维度在总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后,评价方式上采用“行为数据+任务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反馈”四类数据融合,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可解释性。

评价工具应实现平台自动化计算与人工复核双通道运行。例如:平台自动采集视频观看时长、作业提交时间、测验成绩与资源点击行为等数据;教师依据教学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学生填写满意度与自评问卷,形成多角度交叉验证。所有数据最终进入“教学成效智能分析系统”,生成分项分析图谱与总评分等级报告,便于学校管理者精准把握教学状态,指导决策改进。

(二)实证案例:通信平台助力职业院校教学效果跃升

为验证移动通信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某市职业学院在2023—2024学年度开展了一项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个年级学生,共计96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使用“职教云”平台进行移动学习,教师在该平台上布置模块化学习任务、推送案例资源、开展在线问答与讨论。对照组则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仅在线下课堂授课,课后布置纸质作业。

在研究周期结束后,研究团队从平台端导出学生学习数据,并结合期末测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增长、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在任务完成度和学习主动性方面提升明显,反映出移动通信平台在激活学习动能、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教师通过平台获得了及时的学情数据反馈,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更加高效,教学反应性与个性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这些实证数据充分说明:构建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成效评估体系,能够更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为推动职业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教学媒介的革新,更重塑了教育理念与评估逻辑。职业教育作为承接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枢纽,唯有在技术驱动下完成从经验判断到数据洞察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教学、智慧评估、个性成长”的时代跃迁。评估不应只是末端的鉴定工具,而应成为教学生态的反馈系统、治理支点与创新引擎。它既要洞察教师的教学深度,也要照见学生的成长轨迹,更要回应社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期待。在数据与智能的光照下,职业教育教学评估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1]崔春雷,林敏. 虚拟仿真技术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 [J]. 无线互联科技, 2025, 22 (07): 81-84+97.

[2]吕欣,石建国,翟丽娜,等. 职教本科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 (21): 100-102.

[3]中国通信学会.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11: 300.

[4]龚汉东,陈煜,何国荣,等.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4, (08): 131-134.

[5]刘雪锋,孙文彩,刘路路,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 [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4 (03): 1-5. DOI:10.13974/j.cnki.51-1645/z.2024.03.003.

[6]丁胜高,华山,赵靖哲.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5G专网运维技能培养路径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 20 (05): 75-78. DOI:10.14004/j.cnki.ckt.2024.0190.

[7]谢艳辉,张玉玲,王丽丽. 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移动通信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J]. 内江科技, 2022, 43 (11): 85-86.

[8]李润奇. 5G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供应链生态中的应用研究[D]. 大连工业大学, 2021. DOI:10.26992/d.cnki.gdlqc.2021.000132.

[9]田媛.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J]. 通信电源技术, 2020, 37 (05): 220-221. DOI:10.19399/j.cnki.tpt.2020.05.095.

[10]王芳,刘佳喜,时国栋,等. 利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探讨 [J]. 通讯世界, 2020, 27 (02): 122-123.

[11]单卫明,闻凯,梅洁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工地系统构建及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19, 21 (23): 55-57.

[12]刘媛媛. 基于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践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分析 [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 (32): 80-81. DOI:10.16871/j.cnki.kjwhb.2019.11.031.

[13]李晨. 关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析 [J]. 电子世界, 2018, (23): 72-73. DOI:10.19353/j.cnki.dzsj.2018.23.038.

[14]邓小明,邓志龙.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 [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 (01): 58-60.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6.

[15]段艳艳.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校本实践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为例 [J]. 科技视界, 2017, (07): 67-68.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7.0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