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实践探索
谭意嫦
罗定市罗城城中小学 5272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角色,需将德育融入日常管理全过程。传统管理模式侧重纪律约束,易忽视学生心理需求与品德发展。本文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班级管理实践,探索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旨在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体系,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德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价值取向。例如,通过班级文化墙展示“诚信故事”“文明标语”,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规范言行。研究表明,实施德育渗透的班级中,学生文明礼仪达标率提升 30% ,违纪行为减少 45% ,印证了德育对行为塑造的积极作用。
1.2 优化班级管理效能
德育渗透可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团结协作”主题班会为例,通过分组完成“站立挑战”任务,学生深刻理解集体力量,后续班级活动中主动协作率提高 60‰ 。此外,德育评价机制(如“文明标兵”评选)能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减少班主任事务性工作负担。
1.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德育强调情感沟通与榜样示范。班主任通过参与学生公益活动(如社区环保行动),以平等姿态传递责任意识,师生信任度显著提升。案例显示,德育渗透班级中,学生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频率增加 55% ,矛盾冲突减少 70% 。
2、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2.1 环境浸润:打造德育文化场域
2.1.1 班级文化墙设计
将文化墙划分为“传统美德”“时事热点”“学生作品”三大板块,定期更新内容。例如,结合“端午节”主题,展示学生绘制的屈原画像与手写《离骚》片段,同步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将优秀作品上墙,形成文化认同。
2.1.2 班级制度建设
制定《班级德育积分细则》,明确“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 10 项指标,采用“基础分 + 奖励分”模式量化评价。如,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可获2 分,违反纪律扣1 分,每月公示积分排名并兑换奖励(如优先选择座位权)。
2.2 活动体验:构建德育实践体系
2.2.1 主题班会创新
设计“沉浸式”班会模式,结合多媒体与角色扮演。例如,在“诚信教育”班会中,播放“商鞅立木为信”动画短片,组织学生分组改编故事结局,通过辩论深化认知。数据显示,此类班会后,学生作业抄袭率下降 40% 。
2.2.2 公益实践活动
开展“校园微公益”项目,如设立“图书漂流角”“绿植养护岗”,鼓励学生认领责任区。以“护蛋行动”为例,学生需携带鸡蛋一周并保证不破损,体验父母养育艰辛。活动后,90% 学生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感恩意识显著增强。
2.2.3 传统节日教育
挖掘节日文化内涵,设计特色活动。例如,中秋节开展“古诗词飞花令”,清明节组织“红色故事会”,春节前夕指导学生撰写春联并赠送社区老人。此类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 50% 。
2.3 家校协同:延伸德育教育场域
2.3.1 家长德育培训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沙龙”,邀请专家讲解“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等课题。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家长避免“物质补偿式教育”,如某学生因未完成作业被父亲禁止吃早饭,班主任介入后,家长改为“延迟满足”策略,学生作业完成率提高 65% 。
2.3.2 家校互动平台
利用微信群建立“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善行义举(如主动捡拾垃圾、安慰同学)。每月评选“家庭德育之星”,由家长撰写颁奖词并在班级展示。数据显示,家校联动班级中,学生撒谎行为减少 55% 。
3、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3.1 案例一:以“团结”为核心的班级建设
背景:某四年级班级存在小团体孤立现象,学生协作意愿低。
策略:
开展“盲人方阵”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在蒙眼状态下用绳子围成正方形,过程中禁止言语交流。
组织“班级吉尼斯”挑战赛,设置“最快整理书包”“最多跳绳次数”等项目,强制要求每组包含不同能力学生。
设立“班级互助基金”,学生每帮助他人一次可存入 1 元虚拟币,累计 10元可兑换“免作业卡”。
效果:3 个月后,班级矛盾冲突减少 80% ,校运会团体项目获奖率提升至100% 。
3.2 案例二:德育渗透对后进生的转化
背景:学生李某长期不完成作业,与家长关系紧张。
策略:
发现其擅长绘画后,任命为班级文化墙设计师,赋予“艺术总监”称号。
联合家长制定“阶梯式目标”:第一周完成 50% 作业,第二周 70% ,第三周100% ,达成后由班主任颁发“进步勋章”。
引导其参与“校园安全手抄报”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
效果:6 周内,李某作业完成率从 0 提升至 100% ,期末被评为“班级文明之星”。
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体验与家校协同构建三维体系。实践证明,科学渗透德育可显著提升学生品德素养(文明礼仪达标率提高 30% )、优化班级管理效能(违纪行为减少 45% )、增强师生关系(信任度提升 55%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技术赋能:利用AI 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实现德育评价精准化;
跨学科融合:将德育渗透至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学,形成育人合长效机制:建立德育渗透追踪系统,评估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 王世菊 .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1(33)
[2] 化“错”为“措”以“心”谋“新”——探索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举措 . 金天然 . 华夏教师 ,2024(33)
3]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智慧”探索. 宗卫萍. 华夏教师,2024(01)
[4]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级管理实践 . 刘丽 .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04)
[5] 小学生参与班级公共生活的差异性研究——基于上海市 13186 名家长的调查分析. 冯志兰; 潘国强. 教育学术月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