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导向”的分层体育训练方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荣波
重庆市璧山区新民学校 重庆 402772
初中体育学科具有多重意义,它能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传授各类运动技能,还肩负着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协作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重任。然而在一些存在特殊生源的学校中,体育教学所蕴含的育人价值由于现实中面临的种种困境,难以得到充分的呈现与发挥。为了突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一种名为“行为矫正导向”的分层体育训练方案应运而生。此方案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并且结合了分层教学对于“个性化”的着重关注,在保证体育教学本质目标得以达成的同时将行为矫正融入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纠正不良行为,为有着特殊生源的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实践途径。
一、方案设计背景与依据
某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全校学生均为男生,年龄范围在 12岁至 18 岁之间,总人数不到 60 人,而且学生流动性较大,多数学生存在纪律薄弱、冲动易怒以及缺乏协作等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对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妨碍,同时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影响。“行为矫正导向”分层体育训练方案,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核心内容,结合了分层教学理念,该方案依据学生的年龄、身体机能以及行为表现等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计划,此方案一方面落实了体育教学“提高体质、提升技能”的本质目标,另一方面凭借训练中的规则约束、团队互动等环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
二、“行为矫正导向”分层体育训练方案的具体构建
(一)学生分层标准制定
分层需要综合考量多个维度的因素,不能仅仅单纯地依据运动能力进行划分。首先按照年龄以及发育阶段划分,把12 岁至14 岁这个年龄段设定为少年组,在这个阶段侧重于基础动作以及协调性方面的训练;将 15 岁至 18 岁设定为青年组,此阶段要增加力量训练以及战术配合方面的内容。其次依据行为表现划分,借助观察、反馈以及自评等方式,分为行为改善组,这类学生偶尔会出现轻微的不良行为,并且愿意去改正;行为调整组,他们频繁出现不良行为,不过可听从引导;行为矫正组,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不良行为,对干预存在抵触情绪。最后按照运动基础划分,分为零基础组、基础薄弱组以及有基础组,以此保证学生可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中参与运动,防止出现抵触或者失去兴趣的情况。
(二)分层训练内容设计
行为改善组将目标设定为巩固良好行为并提升运动素养,选择了篮球、足球这类团队运动项目。例如在篮球训练中设置了“3 次传球后投篮”的任务,禁止独自运球,以此强化团队协作,同时明确犯规标准,每次训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良好表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积极性。行为调整组以“减少不良行为,增强自控”为目标,选择了跆拳道、武术等具有纪律性的运动项目。训练从站姿、行礼等基础动作开始,要求动作标准规范,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需重复练习。另外还设置了“情绪管理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深呼吸等方式平复冲动情绪,逐步提升自控力。行为矫正组旨在干预不良行为并建立规则意识。首先开展跑步、跳绳等个体运动项目,跑步时需遵守规定路线与速度,违反规则则暂停并进行沟通,待学生适应后过渡到双人跳绳等简单配合训练。借助反复磨合减少学生抵触情绪,让学生体会协作的关键性 [2]。
(三)分层训练评价与反馈
构建一套“过程性评价 + 行为追踪评价”体系,并非单纯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过程性评价中,行为改善组着重于协作以及规则遵守方面;行为调整组主要关注自控与情绪管理层面;行为矫正组则侧重于规则遵守以及干预配合环节。评价方式采用教师点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调整组与矫正组以教师评价为主,并为学生给出改进建议。行为追踪评价借助课后观察以及家校沟通等方式,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的变化情况,把训练改善与日常表现相互结合起来,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分层。比如矫正组若两周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行为,便可以升为调整组,而改善组若违反规则则退回原组,以此保证方案具有针对性。
三、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以及行为矫正知识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关内容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邀请专家与心理教师一同开展联合培训活动,指导如何把矫正理念融入训练设计当中;建立教研小组,定期针对经验与问题展开研讨,以此保障教师专业素养。
(二)应对学生流动性的策略
构建“学生训练档案动态管理机制”:针对新转入的学生,借助沟通、访谈以及测试等方式,迅速为其建立档案并实施分层管理;而对于学生的档案,则及时反馈至新学校,以此保障矫正工作可持续进行。在小组中设置“帮扶伙伴”,帮助新学生熟悉相关规则,降低抵触情绪,可快速融入集体。
(三)家校协同配合
家长每月到校看望学生时,向家长介绍“行为矫正导向”分层体育训练方案的目标与实施方法,反馈学生在校训练表现与行为变化,听取家长意见并共同制定协同计划;考虑到学校为准军事化全封闭管理(学生进校至结业不得离校),代理家长关注学生训练感受与情绪状态并简要记录。针对矫正组学生,代理家长(学校教师)与家长每次通过电话沟通,结合学生在校规则遵守、抵触情绪改善等情况,动态调整协同策略,形成家校合力。
四、方案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方案实施之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行为矫正组当中有 80% 的学生,其严重不良行为出现了减少的情况,可自觉遵守纪律;行为调整组的学生逐渐有了自控能力,并且可主动进行协作;行为改善组的学生巩固了良好习惯,其中部分学生还可帮助他人。在体育技能方面,少年组学生的协调性以及动作规范性得到了提升。青年组学生的力量以及战术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课堂秩序也保持稳定 [3]。
(二)反思与改进方向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优化,其一部分大龄矫正组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原因对分层存在抵触情绪,此时需要用“训练小组代号”来替换“行为等级名称”,以此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其二新转入的学生融入速度较慢,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简化分层测试,并细化帮扶计划;其三鉴于学校实行准军事化全封闭管理模式,家长不能直接参与,在此情形下,需要代理家长作为沟通桥梁,代理家长不定期向家长推送视频,与家长关于训练感受的交流。
结束语
综上,“行为矫正导向”分层体育训练方案,能针对性解决特殊生源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矫正不良行为。持续优化后,将为学生身心健康与习惯养成提供更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甫艳江. 初中体育与健康中长跑分层教学与研究[C]//2025 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2] 母鹏飞. 分层教学对提高初中生体育技能的影响分析[J]. 拳击与格斗 ,2025(2):119-121.
[3] 徐龙生. 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C]//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