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研究
王欣野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130212
引言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合唱作为集体性最强的音乐活动,天然具备培养团队意识的优势。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更关注歌唱技巧,忽视了合唱活动蕴含的协作教育契机。例如,学生在多声部配合中容易各自为战,缺乏主动倾听他人声部的意识。如何将合唱排练中的音准、节奏训练转化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载体,成为值得探索的方向。
一、合唱教学中的协作能力培养方法
合唱活动需要学生共同完成音乐表达,这一过程本身包含丰富的协作要素。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将音乐训练与团队培养相结合。
(一)游戏化训练培养合作习惯
在基础练习环节融入趣味游戏,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协作心理门槛。例如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可设计”节奏接龙”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不同的节奏型演绎。以《乒乓变奏曲》教学为例,四个小组分别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呈现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础节奏,通过依次衔接形成完整的节奏链条。活动中要求学生既要保证组内动作的统一性,又需精准捕捉相邻小组的节奏提示,这种双重关注促使学生自然形成倾听习惯和配合意识。呼吸训练同样可转化为协作游戏,如练习《杨柳青》前,组织学生围成圆圈进行”气息传递”,通过观察同伴的呼吸起伏调整自身呼吸节奏,使整个团队的呼吸逐渐同步。这类具身化的音乐游戏,将抽象的协作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行为。
(二)角色扮演理解声部关系
通过形象的角色代入,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声部间的协作逻辑。比如在排练叙事性作品《嘎达梅林》时,教师可将不同声部赋予拟人化角色:高声部扮演”领头雁”负责旋律导向,中声部作为”护航者”维持和声稳定,低声部担任”基石”巩固音乐根基。各声部学生先通过角色独白理解自身任务,再通过集体表演展现”雁群飞行”的整体画面。这种角色化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声部责任感,更能促进其对音乐整体性的认知。在二声部歌曲《大家来唱》教学中,设计”呼唤与回应”的情境尤为有效:两个声部分别扮演主动呼唤者与远方回应者,通过交替演唱体会声部间的对话关系。当学生既能清晰表达本声部的音乐性格,又能准确把握与其他声部的互动时机时,协作能力便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二、分阶段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逐步提升合作难度,让团队协作能力随年级增长螺旋上升。
(一)低年级:从“同步”到“配合”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以培养集体统一性为核心目标。可从简单的齐唱活动入手,例如在《小青蛙找家》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像“小青蛙队列”一样整齐演唱,通过统一音量、速度和肢体动作(如拍手跺脚),让学生感受集体行动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引入轮唱启蒙,选择结构清晰的短小歌曲《闪烁的小星》,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完整演唱后,第二组延迟两拍跟进,形成“星星接力”的效果。教师可用手势提示轮唱时机,学生在“你唱我接”的游戏中自然体会声部交织的趣味,初步建立合作意识。此阶段重点通过直观的身体律动和短句重复,帮助学生理解“共同完成”的意义。
(二)中年级:从“配合”到“互助”
中年级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协作能力,可强化声部间的互助关系。例如排演人音版四年级歌曲《晚风》时,将学生分为主旋律组与伴唱组,主旋律组演唱优美旋律,伴唱组用“呜”声模拟风声。练习中设计“强弱对话”环节:当指挥举起绿叶卡片,主旋律组增强音量,伴唱组减弱;举起白云卡片时则反之。通过动态调整声部平衡,学生直观感受“主次配合”的价值。同时建立跨声部帮扶机制,在二声部歌曲《杨柳青》排练时,邀请高声部学生担任“音准小卫士”,一对一指导低声部同伴调整音高,并在合练时用手势互相提醒。这种角色互换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还能促进声部间的理解与支持。
(三)高年级:从“互助”到“创造”
面向高年级学生,需激发团队协作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踩雨》为例,教师可引导小组合作改编歌词。各组围绕“雨中美景”主题,自主讨论雨滴、小花、小伙伴等角色的对话内容,将原歌词中的“淅沥沥”改为“滴答答”,并设计对应动作。教师提供节奏框架,学生通过组内试唱、投票表决确定最终方案,体验创作中的民主协商过程。在器乐协作方面,选取《丰收锣鼓》节奏片段,各组分别用沙锤、三角铁等乐器设计两小节节奏型,通过“节奏接龙”将所有声部串联成完整乐曲。此类活动既保留音乐表达的基本规则,又赋予学生自主创作空间,使协作从机械配合升华为创造性互动。
三、教学实施要点
1. 精选适配作品与调整编排:需选择结构简明、声部关系清晰的合唱曲目作为教学载体,优先考虑旋律性强、节奏规整的作品,便于学生快速建立声部协作框架。针对学生实际能力,灵活简化多声部作品的复杂段落,通过缩减声部数量、调整节奏密度等方式降低合作门槛,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度挑战中体验协作成就感。
2. 嵌入协作情境与可视化支持:将协作目标融入真实任务情境,例如结合节日主题设定表演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借助色块标记、图形符号等视觉工具,在乐谱中直观区分声部功能,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协作节点。通过肢体语言示范、指挥手势强化等动态引导,促使学生在演唱中形成“关注同伴,动态调整”的协作习惯。
3. 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师需建立“协作能力发展档案”,重点关注倾听质量、责任履行、互助行为等核心指标,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设计阶梯式激励徽章(如“倾听之星”“互助达人”),结合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团队协作带来的进步,形成持续参与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合唱教学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融合,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新的育人活力。通过游戏化练习、角色体验、分层训练等策略,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表现力,更能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包容与配合。
参考文献:
[1] 张青 .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探索 [J]. 今日文摘 ,2024(8):49-51.
[2] 李 文 清 . 小 学 音 乐 童 声 合 唱 教 学 训 练 探 讨 [J]. 情 感 读本 ,2022(11):1-3.
[3] 郭晓霞 .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讨论 [J]. 文理导航 ,2024(1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