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策略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作者

赵峰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中云小学  266300

引言

由于学生的素质和认知能力的差异 , 单一的美术教学往往达不到关注全体学生审美创作的教学目的。而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引导所有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可行途径。

一、分层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明确不同层次的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要根据这种差异,为不同学生设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这样做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避免出现吃不饱或跟不上的情况。教师需要先对班级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全面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作品分析、课堂观察等方式,掌握学生在绘画技能、审美理解、创作能力等方面的现有水平。然后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梯度的教学目标。以《花鸟画》教学为例,基础目标主要面向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刚接触水墨画,教学目标就定位在认识常见花鸟形象,比如认识麻雀、燕子等常见鸟类,认识梅花、竹子等植物。在技能方面,要求他们能正确执笔,尝试用毛笔画出基本形状,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效果。这个层级不追求形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到水墨画的趣味性。

进阶层目标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抓住不同花鸟的特征,比如麻雀圆润的体型、燕子剪刀状的尾羽、梅花五瓣的特征等。在技法上要尝试控制水分,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比如用淡墨画花瓣,浓墨勾花蕊。同时要开始注意画面布局,理解主次关系,知道把主体放在画面显眼位置。拓展层目标针对美术能力突出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表现花鸟的动态和神韵,比如画麻雀时要捕捉其机灵的神态,画梅花要表现其傲雪的精神。鼓励他们尝试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比如用干笔表现老梅枝的沧桑,用湿笔表现花瓣的柔嫩。可以引导他们结合写生,创作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任务分层: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与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准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这样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身边的装饰艺术》这个单元中,基础层的任务设计要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选择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作为观察对象,比如书包、笔袋、水杯等。这些物品上的装饰图案通常比较简单,以几何图形、卡通形象为主,学生容易辨认。活动形式以模仿为主,让学生用剪贴、拓印等方式复制这些图案。

进阶层任务,要求学生不只是简单复制图案,还要分析图案的设计特点。比如观察不同物品上图案的风格差异:文具上的图案偏向活泼可爱,家居用品上的图案可能更简洁大方。要引导学生思考色彩搭配的规律,比如为什么儿童用品多用鲜艳的色彩,而成人用品色彩相对素雅。然后让他们运用这些规律,设计一个实用的小装饰。拓展层任务,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剪纸、蜡染、刺绣等。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故事,比如剪纸中的吉祥寓意,蜡染中的民族特色,同时要求他们不是简单照搬传统纹样,而是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三)评价方式分层:关注个体进步与多元发展

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会失去分层教学的意义。分层评价的核心是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性评价。对基础层学生的评价要特别注重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这些学生可能在美术技能上相对薄弱,但要肯定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的态度。在作品评价时,不过分强调画面的美观程度,而是看重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比如评价一幅涂色作品时,重点看颜色是否涂得均匀,边缘是否整洁。要用具体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进步在哪里。

进阶层学生的评价要侧重美术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个层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评价时要引导他们关注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专业要素。可以采用启发式的评语,比如你觉得画面中哪个部分的线条最有表现力?这两种颜色的搭配给人什么感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

对拓展层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创意和个性表达。这些学生通常技法比较熟练,评价时就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要着重肯定他们的独特创意。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即使作品不够完美也要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作品展示可以分层进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展示机会。

二、分层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分层教学通过精准适配的教学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搭建审美能力成长的阶梯。这种差异化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

第一,分层教学首先提升了学生审美感知的敏锐度。针对基础层学生设计的观察类活动,如自然肌理探索、生活物品写生等,着重培养其捕捉视觉元素的基本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学生逐渐学会分辨形状特征、色彩差异和质感变化,建立起初步的审美感知框架。

第二,在审美理解层面,进阶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剖析美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规律,如色彩对比产生的视觉张力、形态组合形成的节奏美感等。同时通过对不同美术门类的专题学习,学生开始理解艺术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创作逻辑。这种理解力的深化使学生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欣赏艺术作品,形成更具深度的审美判断。

第三,分层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拓展层设置的开放性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在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创作挑战中,学生将积累的审美经验转化为独特的视觉呈现。

分层教学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获得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地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实施多元分层的评价,能够确保不同基础、不同潜力的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上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孝贤 . 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10).

[2] 蔡崇华 . 分层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J].名师在线 ,2021(16).

[3] 钟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美术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