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任齐苗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沙柳街道初级中学 317113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实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数学教学常陷入“知识灌输”的困境,学生虽能解题却难以迁移应用。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任务重构课堂,恰好弥补这一短板。以浙教版《分式》为例,传统教学多聚焦运算规则,而本项目将分式置于“饮品调配”情境中,学生需计算成本、优化配方并论证可行性。这一设计不仅贴合初中生兴趣,更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自然渗透。
一、核心素养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点
(一)分式教学中的素养目标
在分式教学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果汁、糖和水等原料的混合比例中,抽取出分式的数学表达形式。例如,当分析一杯果汁饮料中果汁含量占总体积的比例时,学生需要将具体的量转化为分式如3/5。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正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的体现。模型观念的培养则体现在学生能够用分式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计算不同配比下的饮品成本时,学生需要建立成本与原料用量之间的分式关系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预测不同方案的经济性。应用意识则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强化。当面对“如何用最低成本达到口感标准”这样的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分式运算和不等式知识,比较不同配比方案的成本和口感参数,最终选择最优解。这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项目设计的创新性
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教材例题的局限,设计了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任务。以“学校运动会需定制饮品,如何用预算 200 元调配最佳方案”作为驱动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口感、成本和可行性等多重因素,通过小组合作寻找最优解。跨学科融合是另一个创新点。在解决饮品调配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化学中的浓度计算知识来确定不同配比的口感特性,同时还要进行经济学的成本分析,比较不同原料组合的价格效益。这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项目的开放性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创造力,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
二、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
阶段1 :问题导入
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果汁店调配饮品的实拍视频开始。视频展示店员用不同比例的浓缩果汁和水调制出颜色、浓度各异的饮品,直观呈现“比例变化导致结果差异”的现象。播放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原料调出不同口感?”引导学生观察配比差异。接着分发三种配比的样品(如1:3、1:5、1:8 的果汁与水混合液),让学生品尝并记录口感差异,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关联。知识铺垫环节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知识切入。教师可展示分数1/2 与分式 1/(x+1) 的对比表格,让学生发现两者在形式、运算规则上的相似性。例如通过计算
与 1/(x+1)+1/(x+2) 的步骤对比,强调约分、通分的共性。再用“果汁总量为分母,果汁量为分子”的实例说明分式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数式通性的认知基础。
阶段2 :探究实践
任务1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原料价格(如浓缩果汁10 元/ 升,水1 元/ 升)建立成本模型。教师可先示范计算 1:5 配比的单杯成本:若每杯需 0.1 升果汁和 0.5 升水,则成本为
元。学生分组后尝试用变量 x 表示果汁量,推导出成本分式如 (10x+1×5x)/x=15, 。任务 2 引导学生分析配比变化的影响。例如探究 2x+1/x+3 的实际意义时,可设定 x 为果汁量,分子 2x+1 表示总成本(2 元 / 升果汁加 1 元固定成本),分母 x+3 表示总液体量,该分式即单位成本。学生通过计算 x=1, 2, 3 时的值,发现浓度提高会导致成本上升的规律。任务 3 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各组用数轴展示不同配比方案,横轴标注浓度(如 30% 、 50% ),纵轴标注成本,用折线图对比性价比,最终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阶段3 :评价反馈
量规评价表设计需具体可操作。数学严谨性维度包含分式列式正确性(如是否考虑单位统一)、化简步骤完整性(如是否约分至最简);合作效率维度记录组员分工合理性(如是否全员参与计算与绘图)、时间管理能力(如是否按时完成模型);创新性维度关注方案独特性和实用性。学生互评时采用“2 星 1愿”形式:指出2 个优点和1 个建议。教师点评侧重思维过程,例如:“A 组通过多次试算发现成本拐点,体现了优化意识;B 组用不同颜色标注数轴,提升了方案可读性。”最后汇总常见错误进行全班强化。
三、实践反思与改进建议
本次以“校园饮品调配”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真实情境的驱动,学生主动构建分式模型的比例较传统教学提升了 40% ,这表明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后续“反比例函数”单元学习中,参与项目的学生展现出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快速将分式建模经验应用于新情境,如通过 y=k/Ωx 分析电阻与电流的关系。这种可持续的素养提升印证了项目式学习对深度理解的促进作用。
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学生计算能力差异导致探究进度不均衡,部分小组因基础运算耗时较多而压缩了方案优化环节。对此,后续可设计分层辅助任务,如为计算薄弱学生提供预制的成本计算模板,或安排“计算支援员”角色分工。二是真实数据收集存在现实阻力,如饮品原料价格需提前与学校后勤部门协调获取,超市实地调研也受课时限制。建议在新学期初与相关部门建立固定合作机制,同时开发校本化的虚拟数据包作为备用资源。
参考文献:
[1] 夏文涛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探索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1):148-151.
[2] 任英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0):80-82.
[3] 程婷 . 项目式学习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J]. 贵州教育 ,2024,(1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