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
阳洋
邻水县兴仁镇护邻中心学校
引言:
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将“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列为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初中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本文拟从核心素养视角,审视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分析核心素养对欣赏课的价值导向,提出目标重构、内容整合、方法转型、评价完善的优化策略,旨在解决核心素养在欣赏课中落地的现实障碍,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对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价值导向与内在要求
(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基础目标
审美感知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维度,初中美术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美的观察与感受能力。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识别作品的形式特征”“能表达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但当前教学中,这一目标常被知识记忆替代——教师更关注作者生平、流派归属等信息的传递,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作品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线条质感的反复品味与细腻表达[1]。
(二)文化理解的渗透: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关键内核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核,初中美术欣赏课应引导学生穿透作品的形式表层,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美术作品并非孤立的视觉对象,而是特定历史时期、民族传统或社会语境的产物。例如,欣赏北宋《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应渗透“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的联系,让学生理解作品中“长卷式”布局所蕴含的对生活的全景式记录。
(三)创意实践的激发: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延伸指向
创意实践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延伸指向,而欣赏是创意的重要源泉。初中美术欣赏课不应止步于作品解读,更应在培养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欲望。欣赏的过程是学生吸收美、理解美的过程,而创意实践则是将吸收的美转化为自身表达的过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优化策略
(一)目标重构:构建素养本位的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欣赏课需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培育”,构建具体可操作的素养本位目标体系。首先,审美感知目标要聚焦形式特征的分析,如“能识别作品的色彩搭配、构图方式、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其次,文化理解目标要指向文化背景的解释,如“能说明作品与所属历史时期、民族传统或社会语境的联系”;最后,创意实践目标要强调基于欣赏的创意表达,如“能运用欣赏所得的形式或文化元素进行个性化创作”[2]。例如,《清明上河图》的欣赏目标可表述为:“通过观察作品的‘散点透视’构图,分析其对宋代城市生活的全景式记录,理解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尝试用简笔画绘制校园生活的全景图”。
(二)内容整合:联结生活与文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需打破“教材依赖”,整合生活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欣赏课的内容维度。一方面,挖掘生活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现代艺术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美术”中感受美;另一方面,融入文化资源,将当地民间美术、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教学,让学生从“本土的文化”中理解美。内容整合需遵循三个原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初中阶段的认知水平,体现文化多样性。例如,可选取校园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引导学生分析其形式特征与校园文化的联系;也可选取当地的剪纸艺术,让学生欣赏其图案寓意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方法转型:采用探究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桥梁,需从“单向讲解”转向“主动探究”,采用探究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其一,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欣赏《蒙娜丽莎》时,可提出“微笑为什么神秘?”“背景中的山水与人物有什么联系?”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作品细节、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寻找答案;欣赏《向日葵》时,可提出“笔触的动感传递了什么情感?”“色彩对比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其二,互动式教学以参与为核心,促进学生互动交流。例如,小组讨论“你最喜欢作品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作品分享环节,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民间美术作品并讲解其背后的故事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研究,揭示了核心素养与欣赏课教学的内在逻辑。未来可进一步开展行动研究,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优化,推动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深度落地。
参考文献:
[1] 钱品花 . 撬动美育改革:美术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质与实施策略 [J].人民教育 ,2024,(19):76-78.
[2] 谢 宇 松 . 美 术 教 学 中 文 化 理 解 的 三 维 建 构 [J]. 教 学 与 管理 ,2025,(14):40-43.
[3] 孙爱芹 .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设有效性音乐活动的策略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S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