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热电企业电气自动化与DCS 系统的集成应用及协同控制研究

作者

王嘉祺

江苏华电通州热电 226000

引言

热电企业生产流程复杂、系统耦合紧密,对自动化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在“双碳”背景和智能制造推动下,构建高效协同的自动化系统成为必然趋势。DCS 系统用于过程控制,电气自动化系统则管控配电与保护设备,当前两者多为分离运行,存在监控割裂、响应延迟等问题。为打破这一局限,实现系统高效协同,本文从结构融合、数据互通与逻辑统一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其集成与协同控制机制,旨在为热电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路径。

一、热电企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应用需求

(一)电气自动化在热电企业中的功能定位与应用特点

电气自动化在热电企业主要承担发电机组并网、母线联络、电压无功调节、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等任务。其控制系统主要由 PLC、远动装置、保护装置、变频器、开关柜监控单元等组成,通过工业通信网络构建底层控制系统,实现高压、低压系统及辅机电气设备的全面自动化管控。在能源负荷波动频繁、机组启停频率加快的背景下,电气系统需具备更强的响应能力与自适应逻辑,支撑系统调度与能量管理的精准性。

(二)当前热电企业在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现代热电厂在电气自动化层面已初步实现网络化与智能化,但其与DCS 系统通常采用独立配置、分层控制的运行模式,导致数据无法互通、操作逻辑割裂,尤其在机组启停、母线切换、负荷调节等关键环节中,出现信息延迟、联动失效等问题。同时,重复配置、系统冗余与人机界面不一致增加了运行与维护的复杂度,制约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是构建集成化系统架构,提升运行层级的协同效率。

二、DCS 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优势

(一)DCS 系统在热电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基本原理与组成结构

DCS 系统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架构模式,主要由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控制器、通信网络及现场执行单元组成,各功能单元通过高速工业总线实现数据交互与指令传递,确保系统响应快速、运行稳定。其具备强大的逻辑运算、闭环控制、人机交互和故障诊断能力,能对锅炉燃烧过程、汽轮机调速系统、化学水处理及供热等关键环节实现精准控制。DCS 系统支持多种控制算法与控制策略的灵活部署,以实时数据采集、历史趋势分析、联锁保护等功能为核心,为热电生产提供了高稳定性、高可用性、易扩展的智能化控制平台,显著提高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操作人员的管理能力。

(二)DCS 系统在实时监测、过程优化与安全保障中的优势作用

相较于传统继电保护或 PLC 控制系统,DCS 系统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与系统冗余能力,支持容错机制与多级分布式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关键参数的快速采集、分析与反馈,保障系统高效运行。在复杂工况变化时,如负荷波动或燃烧状态调整,DCS 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并自动修正控制参数,从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与系统动态性能。在异常状态或故障初现阶段,系统可通过内嵌联锁逻辑、报警系统及应急处置程序第一时间识别风险、切断故障源,有效预防事故扩大,最大限度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系统还能与企业信息化平台联通,实现运行数据的实时上传与远程运维支持,进一步拓展了安全管控的时效性与智能化水平。

三、电气自动化与DCS 系统的集成应用路径

(一)软硬件层面的系统集成方式与接口设计

系统集成的第一步是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与 DCS 系统在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上的有效兼容。通过采用 OPC、MODBUS、Profibus 等标准化工业通信协议,搭建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网关,使保护装置、测控单元、断路器状态反馈、隔离开关位置等关键数据能够被 DCS 系统实时采集与处理。在软硬件层面应以统一平台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借助接口封装、协议映射与数据字典转换技术,确保两套系统在数据结构、通信逻辑与人机界面表现上实现一致性,增强系统协同性与可维护性,为后续协同控制提供稳定支撑环境。

(二)数据共享与控制逻辑协同的实现机制

为了实现系统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平台,实现电气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确保各类实时参数的高效共享与同步更新。控制逻辑应通过 DCS 系统集中下发,再由 PLC、保护装置等终端设备执行,从而构建“集中控制逻辑 + 分布式任务执行”的高效协同运行模式。操作员可在DCS 主站界面统一查看、监控并操作所有关键电气设备,系统支持一键启停、智能联动控制、异常报警和自动切换等功能,大幅提升系统运行便捷性、响应速度和整体智能化水平,满足现代热电厂对一体化控制的高要求。

四、协同控制策略与优化运行模式研究

(一)基于电气自动化与DCS 的协同控制策略构建

协同控制应构建以 DCS 系统为核心平台、电气自动化系统为底层执行终端的统一控制架构,融合两者的运行逻辑、信号传输与控制接口,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调控与信息联动。所有自动启停逻辑与保护联锁策略应统一设定在 DCS控制平台中,配合完善的权限分级、操作留痕及数据追溯机制,提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与系统的管理可控性。为保障关键电气设备与工艺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应配置控制器冗余、通信链路备份、故障自恢复机制与多回路联锁结构,从而提升系统在异常工况下的鲁棒性与响应能力。该策略通过结构优化与逻辑集中,实现了控制流畅性与安全性的双提升,是当前热电企业实现高效运行与智能调度的重要技术路径。

(二)协同控制在节能降耗与运行效率提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大量运行实践表明,在实施协同控制系统后,锅炉燃烧效率平均提升约4%,机组启停响应时间缩短了 30% ,电气系统故障率明显下降 20% 以上,同时电能损耗也减少了大约 10% 。通过优化主辅系统间的联动逻辑,实现有序的负荷转移与无功功率调节,显著降低了设备启停频率与运行能耗,延长了关键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省了大量维护与检修成本。运行数据显示,系统集成后数据的集中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便于后续开展基于能耗评估的动态优化与预测性维护,增强了全厂级的运行透明度与分析能力。该协同控制模式在提升热电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全面推动了管理的信息化、运维的智能化与控制系统的一体化升级进程。

五、结语

电气自动化与 DCS 系统作为热电企业智能控制体系的双核心,其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运行效率、节能降耗与保障安全的必然趋势。本文围绕两套系统的功能结构、集成方式与协同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集成路径与优化模式。研究表明,统一控制平台、数据共享机制与逻辑协同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综合效能。未来,应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与AI 智能算法,探索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协同控制模式。同时,企业应加强运维团队的复合型技术培训,推动控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迭代升级,为热电企业实现绿色、高效、智能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宿向磊 , 武涛 . 火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思考 [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4,42(04):231-233.

[2] 尚雨辰 , 乐程毅 , 贝斌斌 . 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践分析 [J]. 光源与照明 ,2023,(05):237-239.

[3] 周小祥 .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2,23(0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