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技师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者

卜冬梅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255100

一、引言

当前多数技师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问题驱动”层面:教育内容以“心理问题识别与矫正”为主,如焦虑、抑郁情绪调节、人际冲突化解等;教育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技师院校“技能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教学模式的适配;教育评价以“心理问题改善程度”为核心,忽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成长。这种模式既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也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对积极心理素养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视角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技师院校教学实际,探索适配性更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矫正”向“积极培育”转型。

二、技师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教育目标偏向“问题导向”,忽视优势培育

当前技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聚焦“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如针对“学习动力不足”“人际矛盾”“职业迷茫”等问题设计课程内容,较少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例如,课程中会重点讲解“如何缓解技能训练失败后的焦虑情绪”,却未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在技能学习中的优势(如动手能力强、专注力持久等);会指导“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冲突”,却未系统培育学生的同理心、团队协作等积极人际品质。这种“问题导向”的目标设定,易让学生陷入“自我否定”的认知误区,忽视自身潜在的心理优势,也难以形成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积极心理基础。

(二)教育内容脱离“技能场景”,缺乏职业关联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教育需与个体生活、工作场景紧密结合”,而技师院校学生的核心生活场景是“技能训练、实训操作、职业规划”,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却存在“与技能场景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内容多为通用性的心理知识,如“积极情绪的种类”“人格特质的分类”等,未结合技师院校学生“技能训练中的挫折体验”“职业选择中的自我怀疑”“实训团队中的协作需求”等具体场景;另一方面,内容与职业心理需求脱节,未针对“工匠精神培育”“职业压力管理”“职场人际关系适应”等未来职场必备的心理素养进行系统设计。这种脱离实际场景的内容,让学生难以将心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技师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开发技能融合的教育内容,强化职业心理关联

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为核心,结合技师院校“技能实践为主”的教学特点,开发“技能场景嵌入、职业需求适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心理教育与技能教学”的深度融合:

1. 在技能训练中融入积极心理培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具体技能实训场景结合,例如:在“机电设备维修实训”中,融入“抗挫折能力培育”—— 引导学生分析“维修失败的原因”(如操作步骤偏差、零件识别错误),而非否定自身能力,同时分享“从失败到成功”的维修案例,强化“失败是成长契机”的认知;在“护理技能实训”中,融入“同理心培育”—— 让学生模拟“患者与护理人员”的互动场景,体会患者的需求与情绪,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同理心。

2. 围绕职业发展设计积极心理内容

针对技师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设计专项教育内容:在“职业认知阶段”,开展“技能人才职业价值探索”课程,通过行业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建立“技能成才”的职业认同;在“技能提升阶段”,开设“职业压力管理”课程,指导学生应对“技能竞赛压力”“资格证书考试压力”的积极方法;在“实习就业阶段”,设计“职场适应力培育”课程,涵盖“职场人际关系处理”“职业角色转换”“工作挫折应对”等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新体验式的教育方法,适配学生认知特点

结合技师院校学生“重实践、爱体验”的认知特点,摒弃单一的课堂讲授

模式,创新“互动式、体验式、实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1. 开展技能情境模拟活动

依托技师院校的实训场地与设备,设计与技能场景相关的心理体验活动。例如,在“团队协作意识培育”中,开展“小组技能攻关”活动 ——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项复杂的技能任务(如“汽车发动机拆装”),任务需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如测量、操作、记录、调试)才能完成,活动后引导学生分享“协作中的优势发挥”“冲突中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价值;在“职业认同培育”中,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活动 —— 让学生模拟未来职业场景(如“企业技师与客户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职业责任与价值,强化职业认同。

2. 引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

以“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认知”为主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例如,在“积极自我认知”辅导中,采用“优势发现”环节 —— 让学生通过“技能特长分享”“他人优势评价”,发现自身在技能学习、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在“积极情绪管理”辅导中,运用“情绪绘画”“情绪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象的表达,学会识别与调节情绪;在“抗挫折能力”辅导中,开展“挫折叙事”活动 —— 让学生分享自己技能学习中的挫折经历,其他成员给予积极反馈与建议,帮助学生重构对挫折的认知。

3. 利用技能成果强化积极体验

将学生的技能学习成果与积极心理培育结合,例如,建立“技能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技能入门到熟练”的过程,包括技能操作视频、资格证书获取、技能竞赛获奖等,定期让学生回顾档案,感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强化“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设置“技能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作品,分享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如克服困难的坚持、完成作品的喜悦),通过成果认可激发积极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问题的修复”,而应是“优势的培育与潜能的激发”。作为技师院校的教师,需立足学生的技能学习特点与职业发展需求,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全过程,通过“优势导向的目标设定、技能融合的内容开发、体验式的方法创新、成长型的评价完善”,帮助学生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形成适应未来职场的职业心理素养,最终实现“技能提升与心理成长”的协同发展,为技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M]. 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2]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入门 [M]. 徐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刘宣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