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宁昕 赵鹏 李莉 刘锋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0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研究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对于廊坊市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2.1 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廊坊市以行业领军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为核心抓手,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领域,积极组织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工作。在特定时期内,一批聚焦高性能材料制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向的项目,成功列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范围;组织实施了多项市级层面的重点研发专项与重大成果转化专项,有效带动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廊坊市在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对强度上仍有提升空间,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也需进一步优化,部分科研成果尚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2.2 人才培育与引进

在人才培育与支持领域,廊坊市制定并出台了针对性的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细则,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特定阶段,全市累计建设了一定数量的院士工作站与院士合作重点单位,与多名院士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引进了一定规模的人才在本地开展工作。此外,通过强化科技特派团的精准服务模式,推动驻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数百名专家团队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人才资源的高效对接。然而,与京津等创新资源密集的发达地区相比,廊坊市在吸引高端人才的竞争力方面仍存在差距,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在具有国际视野与顶尖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储备上存在不足。

2.3 创新平台建设

廊坊市积极支持本地企业与京津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合作资源建设了数量众多的科技研发平台。在特定年度内,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院所联合,新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截至当前,全市已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研发平台逾千家。但部分已建成的创新平台存在功能配置不完善、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2.4 政策支持与保障

廊坊市先后出台了科技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吸引京津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等多项专项政策,持续发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在知识产权激励方面,通过设立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给予奖励;此外,落实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资金,针对中小微企业引进实施专利技术、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等行为给予专项补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与活力,但从政策体系建设来看,各项政策之间的系统性衔接与协同配合仍需加强,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精准度把控以及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创新资源整合不足

廊坊市在创新资源方面虽然有一定积累,但存在整合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创新资源未能实现高效共享与协同利用。尽管廊坊市拥有一批科技型企业,但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企业过于依赖传统产业和技术,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探索和投入不够积极。同时,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融资难、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其创新发展,使得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凸显。

3.2 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

创新生态体系涵盖政策环境、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廊坊市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金融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侵权成本较低,影响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较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力。

四、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与配套。设立专门的创新资源整合协调,实现科研设备、科技文献、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例如,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大数据平台,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服务保障等措施,吸引更多高端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多方面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4.3 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科技金融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早期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五、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廊坊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生态体系等对策的实施,廊坊市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廊坊市应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策略,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廊坊的生动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 , 张健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J]. 人民论坛 ,2023(10):14-19.

[2] 宋立丰 , 王静 , 张艳 .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导向与范式研究 [J]. 财会月刊 ,2023,44(17):130-136.

[3] 李飞 , 段婕 . 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 究 —— 基 于 2014—2020 年陕西省面板数据分析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3(11):65-69.

[4] 郭清.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 ——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6):1-6.

[5] 温军 , 王思钦 .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究 [J]. 现代经济探讨 ,2023(8):1-9.

[6] 洪银兴 , 刘爱文 . 内生性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2):12-19.

[7] 郝政 , 褚泽泰 , 刘艳峰 , 等 .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提升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态分析 [J]. 科学管理研究 ,2023,41(2):18-26.

2025 年度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廊坊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502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