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周博文 陈静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一、引言
吉州窑,作为中国宋代著名的陶瓷窑系之一,以其“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米黄釉彩”等工艺蜚声中外。其产品风格独具匠心,艺术价值极高。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与地方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将吉州窑的传统艺术元素有效融入现代环境设计,成为当前景观、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吉州窑的文化内核和艺术语言为出发点,探讨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当代表达方式,构建兼具文化记忆与现代审美的空间语境,力求推动在地文化与环境美学的融合创新。
二、吉州窑文化与审美特征解析
2.1 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是宋元时期重要的民窑体系。与景德镇的官窑不同,吉州窑承载着民间艺术的活力与自由,陶瓷装饰多以自然题材和民俗意趣为主,体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吉州窑作品不仅内敛朴实,还融入大量自然意象,如落叶、飞鸟、花卉、山水等元素,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念。
2.2 艺术语言与形态特征
吉州窑作品的形式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与象征性。其“木叶天目”通过叶片炭化后的自然纹理留下独特图案,表达自然与火的对话;“剪纸贴花”则体现了民间工艺美术与陶瓷装饰的结合;“窑变”效果强调偶然性之美。这些美学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符号和空间意象,为环境设计提供了跨媒介的延展可能。
三、吉州窑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价值转译
3.1 在地性与文化记忆
当前环境设计强调“在地性”原则,即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表达。吉州窑作为吉安地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拥有独特的材料质感与装饰语汇。通过将吉州窑图案、纹饰、釉色等元素再创作并融入设计之中,不仅强化空间文化识别度,也唤醒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3.2 意境营造与空间美学
吉州窑所呈现的“自然意趣”与“含蓄美感”可被转化为空间构图与意境营造的灵感来源。例如,借用木叶天目的“自然流动性”设计水景路径,以叶形构图布置铺地图案;通过剪纸贴花的图案,营造墙面装饰与光影互动效果。设计者应把握吉州窑“拙而雅”的审美精神,将“质朴、沉静、灵动”转化为空间语汇,构建兼具东方意蕴与现代功能的设计语言体系。
四、设计策略:吉州窑美学的空间化表达
4.1 材料语言的再设计与图案元素的符号化再造
将陶瓷材质本身转化为设计元素,如墙砖、地铺、景墙饰面等。在材料肌理、色彩搭配上借鉴吉州窑米黄釉、褐彩、斑纹等特征,以营造温润、内敛的空间氛围。此外,可引入陶片拼贴、裂纹釉、窑变效果等装饰手法,提升空间层次与细节感。对剪纸贴花与木叶纹饰进行现代图形语言的再设计,提取典型线条与构图形式,用于隔断、栏杆、吊顶等部位的图案表达。通过激光雕刻、数控冲孔等数字化工艺转译传统图案,实现传统与技术的融合。
4.2 色彩与光影的空间塑造与景观意象的主题转译
吉州窑色彩多为黑、褐、黄、白等自然色调,其柔和、低饱和度的特性适合现代空间的沉稳基调营造。在环境设计中,可通过材质对比与光影调控,如设置陶质灯罩或镂空隔景,使灯光透过剪纸图案形成“剪影”效果,营造朦胧含蓄的东方意境。将“木叶”作为空间主题意象,在景观设计中打造叶形花池、步道、装置艺术等。例如,在文化展示区中设置“木叶之庭”,通过金属叶片、玻璃叠影等方式呈现木叶天目的意象,成为记忆场所的核心视觉焦点。
五、案例研究与未来方向
5.1 吉州窑文化园区的空间更新实践
吉州窑文化生态园作为吉安市政府重点文化项目,融合窑址保护、文创体验、非遗展示与旅游休闲等功能。园区通过陶瓷装置、小品雕塑与互动展览,将吉州窑的器形、纹样与色彩语言融入整体景观中,形成视觉连贯而文化底蕴丰富的空间序列。其空间布局采用“回字形”结构,寓意窑火传承,节点处设有以剪纸图案为主的文化墙与互动媒体展示平台,让游客在漫游中沉浸式感知吉州窑的魅力。同时,部分陶艺工坊结合木结构建筑、陶艺窗格、瓦片地面等本土材料与形式,体现“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
5.2 面向未来的设计建议
面对城市化背景下的空间同质化问题,吉州窑环境设计方向的核心在于挖掘文化资源的“再生潜力”。设计者应:加强文创与科技结合,利用AR/VR 等新媒体技术实现吉州窑历史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发展社区参与机制,让本地工匠、居民参与到环境构建中,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景观系统;拓展文化传播维度,通过文创产品、教育活动、艺术节等方式,让吉州窑走出博物馆、走入公众生活。
5.3 多场景融合下的吉州窑文化空间设计模式探索
在当前多元化空间设计实践中,吉州窑文化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文旅园区或展陈空间,而逐渐向校园、社区、商业综合体、艺术公建等多类型场域延伸。这种“泛文化化”趋势,使得吉州窑文化的环境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发挥平台,也对设计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吉州窑元素可作为文化记忆与地方身份的象征进行嵌入式表达。通过街道铺装的图案化设计、陶瓷材质的城市家具以及公共艺术装置的形式,将传统陶瓷文化“软性植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使城市空间更具温度与文化识别度。在教育与文化设施中,可采用“场景—内容—体验”一体化设计逻辑构建“沉浸式文化空间”。例如,在校园内设置陶艺体验馆、文化长廊、艺术工作坊等,使吉州窑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可被体验、感知、参与的“活文化”。在复合型商业空间中,吉州窑元素的介入可打破传统商业设计中“审美中性化”的趋势,引入“文化差异化”竞争力。
六、结语
吉州窑不仅是中华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是凝聚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与审美智慧的重要载体。将其文化语言转化为环境设计的创意源泉,不仅有助于增强空间的文化深度,也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再生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融合在地文化与当代技术,打造具有情境表达与文化温度的环境空间,正是吉州窑环境设计方向应秉持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 吴仁敬,辛安潮. 中国陶瓷史[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 秦丽婷 . 宋代吉州窑香器视觉文化解读与审美价值研究 [D].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5.DOI:10.27191/d.cnki.gjdtc.2025.000097.[] 孔奇妙 . 宋代龙泉窑与吉州窑陶瓷艺术审美比较研究 [D].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2.DOI:10.27191/d.cnki.gjdtc.2022.000187.
[4] 冯嘉颖. 宋代吉州窑装饰纹样及艺术性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2022.DOI:10.27626/d.cnki.gzmsc.2022.000491.
[5] 任若禹. 宋吉州窑木叶纹盏的审美特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20.DOI:10.27245/d.cnki.gnjsu.2020.000803.
作者简介:
周博文(1999——),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环境设计方向陈静(2000——),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环境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