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示范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
李莹
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榜样力量无穷,党员干部理应凭借模范行为感召群众。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活跃,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已难以契合他们的思想需求。而榜样示范凭借直观性、感染力和可模仿性,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为行为标杆,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深入探究其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既能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也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有诸多重要作用,它既是理想信念的“具象化载体”,通过宣传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农业报国之志,张桂梅扎根大山、点亮千名女孩求学梦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到价值引领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又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途径,用“学霸寝室”“科研创新团队”等身边榜样作参照,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里自我反思、自主提高,在校园内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还是充实教育载体的方法,依靠校园广播、事迹分享会、主题微视频等丰富形式,冲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用生动鲜活的榜样故事加强思政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改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榜样示范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榜样示范实践活动。一方面,高校努力挖掘“外部榜样”资源,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优秀校友等进校园作报告、讲故事,让学生感受不同领域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努力培养“内部榜样”,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创新创业先锋”等,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发挥“同伴教育”作用。同时,伴随新媒体技术发展,高校还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手段,扩大榜样事迹传播范围,使榜样示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比如,某高校在抖音账号上发布“研究生支教团”日常工作视频,累计播放量过千万,在学生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也向社会传递出高校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榜样示范的育人效果。
1. 榜样选择单一,缺乏多元性
一些高校在榜样选择时出现“重成绩、轻综合”“重个人、轻集体”的情况,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忽视了那些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品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而且大多以个人榜样为主,很少去挖掘和宣传优秀的班级、寝室等集体榜样,这样的单一化榜样选择很难涵盖到所有兴趣、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导致有些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榜样,榜样示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降低了。
2. 榜样宣传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剖析
有些高校在宣传榜样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如仅仅依靠简单的文字报道,海报等形式来介绍榜样的事迹,没有深入挖掘榜样身上的精神内涵;在举行事迹分享会时,过分重视“讲成绩”,而忽视了对榜样在成长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讲述。这样的宣传形式无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榜样精神的核心所在,也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得榜样起到的示范作用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3. 榜样教育呈现碎片化,长效机制缺失
部分高校榜样示范活动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往往是“阶段活动”,比如开学季、毕业季搞榜样评选、宣传,活动一结束就没了后续跟进引导。榜样示范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政工作环节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碎片化的榜样教育,使榜样精神不能持续影响学生,榜样力量不能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影响榜样示范的持久性。
4. 学生参与度低,互动性不足
在一些高校的榜样示范活动中,学生基本都是“被安排”的,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比如榜样事迹分享会,基本上是“榜样讲,学生听”,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与榜样进行交流互动;在制作榜样宣传内容时,也很少征求学生意见,导致宣传内容脱离学生需求和兴趣。这样的被动式参与,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榜样教育中来。
三、榜样示范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优化应用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榜样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高校要冲破单一化的榜样选择标准,从“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着手,找出不同种类、不同范畴的榜样,营造出多样化的榜样体系。在“德”方面,可以着重发掘那些在志愿服务里奉献爱心、孝老爱亲时践行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时守住原则底线的学生,通过他们的故事传达精神力量;至于“智”,不能仅仅着眼于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还要关注在科研创新中攻破技术难关,学科竞赛里体现专业素养,学术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的学生,突出各种各样的智慧价值;在“体”这方面,培育在体育竞赛中摘金夺银,全民健身引导中带动大家一同运动的榜样,唤起学生的运动热情;就“美”而言,可以寻找在艺术创作里彰显个性,文化传承时贡献力量,审美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的优秀学生,改善审美境界;谈到“劳”,就要树立在劳动实践里吃苦耐劳,创新创业时开拓进取,基层服务中扎根奉献的典型,弘扬劳动精神。同时,要重视个人榜样与集体榜样并重,既要宣传优秀个人,也要宣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秀班级、寝室、社团等集体,用个人风采和集体荣誉相互交织的呈现方式,让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作为榜样的人,增强榜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创新榜样宣传形式,深化精神内涵阐释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宣传方式,创新榜样宣传方式,充分挖掘榜样的精神内涵,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方面要注重“故事化”宣传,通过讲述榜样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故事,比如榜样经历过的挫折,做出的选择,付出的努力等,让榜样更鲜活立体。比如用深度访谈记录下榜样突破学术瓶颈的艰难时刻,用纪录片形式呈现榜样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将榜样从“平凡”到“优秀”的蜕变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和坚持的结果,引起共鸣。
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宣传体验。运用 VR 技术 1:1 还原榜样科研实验室、支教课堂等真实场景,让学生第一视角感受榜样日常;在短视频平台定期发布 3 分钟以内的“微故事”“微感悟”,符合当下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开展“榜样模仿秀”“榜样事迹改编大赛”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剧本创作、情景演绎等方式主动参与宣传内容生产,在创作中加深对榜样的理解认同。
(三)构建长效育人机制,推动榜样教育常态化
高校要将榜样示范渗透到思政工作的全部环节,形成长效育人机制,防止榜样教育“一阵风”。首先,将榜样教育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将榜样案例巧妙地放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里,让学生在学知识时,不知不觉就被榜样精神所感染。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为例,深入剖析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在专业课程当中,详细讲述行业里的优秀人才的事迹,激起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使榜样力量伴随传授知识的过程。
其次,将榜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向榜样学习”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中感受奉献精神;走进革命老区,学习革命先辈的事迹,感受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走进企业,学习优秀员工的工作精神,培养敬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学习榜样、践行榜样,将榜样力量化为行动。
最后,建立榜样跟踪培养机制,对评选出的榜样持续关注,进行系统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参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并鼓励榜样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分享经验,结对帮扶,带动更多学生一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互动参与性
高校开展榜样示范活动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榜样示范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从榜样评选环节来说,要拓宽学生参与评选的渠道,可以采用“学生推选、学生投票、学生评议”的方式进行评选,让学生成为评选榜样的主角。比如在班级推举、社团推举、个人自推等方式中推选出候选人,再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投票、线下评议等方式选出榜样,选出的榜样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从榜样宣传教育环节来说,可以设计更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组织榜样和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可以邀请榜样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以及就业方面的帮助,也可以开展“榜样问答会”,让学生围绕自身关心的问题与榜样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举办“我与榜样”的故事征集活动,让学生分享自身向榜样学习的心得和经验。通过这些互动性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加”,真正融入到榜样教育当中,以此来改善榜样示范的育人成果。
四、结语
榜样示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法,在价值引领、自我提升、丰富载体等方面有优势,面对新形势要重视榜样示范。目前应用中存在榜样选择单一、宣传形式化、教育碎片化、学生参与被动等问题,可以构建多元榜样体系、创新宣传、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来改进,这样榜样精神才能融入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时代新人。未来随着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榜样示范的应用场景和形式会更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劲 宇 . 高 校 学 生 管 理 与 学 生 思 政 教 育 的 融 合 路 径 研 究 [J]. 科 学 咨询 ,2024,(17):257-260.
[2] 苏永娟.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提升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4.
[3] 郑晨阳. 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2024.
[4] 王若蕾 . 基于思政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研究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 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2023: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