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2.0版的案例分析
谢靖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普陀区 200062
一、零基预算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2024 年安徽省财政工作要点》及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辅以《中国财经报》《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
(二)案例概述
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2.0 版以“破基数、强统筹、保重点、提绩效”为核心,通过“五大举措”推动改革深化:
范围拓展:从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延伸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本预算”全口径);
协同创新:统筹国债、专项债、财政贴息等工具,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募投管退”机制,促进财政与金融、产业政策联动;
绩效深化:试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2024 年选取 108 个项目),分析结果应用于2025 年预算编制,同口径压减预算 15.3% ;
约束强化:严控一般性支出,规范预算调剂,构建财会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制度配套:形成“ 1+3 ”制度体系(《实施意见》+ 支出标准、成本管理、项目论证3 个配套文件)。
截至 2024 年 6 月,改革已实现 13 个民生领域项目“从零论证”,压减低效项目预算 2.8 亿元,重点民生支出占比提升至 65% ,初步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改革成效。
(三)案例分析:零基预算改革的过程机理
预算管理是“编制- 执行- 评估- 结果应用”的闭环过程。安徽省改革2.0版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在各环节形成协同机理:
1. 预算编制环节:全口径论证破解“基数依赖”
传统预算编制依赖“基数 + 增长”,导致支出固化。改革 2.0 版要求所有项目“从零论证”,并覆盖四本预算:
技术支撑:依托财政大数据平台,整合部门历史支出、政策目标、民生需求等多源数据,自动生成“项目必要性- 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制度保障:配套《支出标准体系》明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支出”的定额标准,降低论证主观偏差。
例如,2024 年教育领域预算编制中,平台通过比对“学生人数- 教师编制-校舍需求”等数据,核减重复建设的校舍项目预算 1200 万元,精准匹配实际需求。
2. 预算执行环节:动态监控强化“过程约束”
传统预算执行存在“重分配、轻监管”问题。改革2.0 版通过“绩效e 考通”类平台(安徽省未明确命名,此处为类比)实现动态监控:
技术赋能:实时采集项目进度、资金使用数据,与预算目标自动比对,触发“红黄绿”三色预警(如进度滞后 20% 亮红灯);
制度约束:配套《预算调剂管理办法》,明确“无预警不调剂”原则,杜绝随意调整预算。
2024 年上半年,平台对 32 个项目发出预警,其中 28 个项目通过调整执行策略完成目标,4 个项目因低效被核减预算500 万元。
3. 预算评估环节:成本分析提升“结果导向”
传统预算评估侧重“是否完成”,忽视“是否高效”。改革 2.0 版试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
技术工具: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如 ABC 成本法),测算项目单位成本(如“每公里农村公路养护成本”);
制度应用:评估结果与下年度预算直接挂钩(压减低效项目15.3% 预算)。
例如,2024 年养老项目评估中,平台测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人均运营成本”为 2800 元 / 月,高于全省平均 2200 元 / 月,核减预算 800 万元用于补贴低成本、高效率的居家养老项目。
4. 结果应用环节:多维挂钩强化“激励约束”
传统预算结果应用单一(仅与部门排名挂钩)。改革 2.0 版推动“预算 -政策- 考核”联动:
政策调整:低效项目评估结果反馈至政策制定部门,推动政策优化(如2024 年取消3 项重复的产业补贴政策);
考核挂钩:将预算执行率、成本效益等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权重 30% ),与干部评优、晋升关联。
2024 年上半年,因预算执行率低于 80%,2 个部门被约谈,1 名干部暂缓晋升;因成本控制优秀,3 个部门获“财政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二、零基预算改革2.0 版的现实挑战
1. 制度适配性不足:配套规则覆盖不全
改革2.0 版虽出台“1+3”制度,但部分领域仍存在“规则真空”:
跨预算类型衔接规则缺失: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调剂规则未明确,导致“钱等项目”与“项目等钱”并存;
成本标准体系不完善:仅试点 108 个项目的成本标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通用成本标准尚未建立,评估结果可比性不足。
2. 绩效数据质量待提升:技术支撑与人为干扰并存
技术短板:财政大数据平台仅归集 5 万条数据(截至 2024 年 6 月),未覆盖税务、社保等外部数据,难以全面反映项目真实成本;
人为干扰:部分部门为避免预算压减,虚报项目必要性(如夸大“民生需求”),导致“从零论证”流于形式。
3. 协同机制效率低:部门利益与执行偏差
部门博弈:财政部门与项目主管部门(如发改委、卫健委)在“项目必要性认定”中存在分歧,2024 年上半年 15% 的项目因“论证标准争议”延迟审批;
执行偏差:财政金融协同政策(如政府投资基金)因“收益分配规则模糊”,社会资本参与度仅 35% (目标 50% ),未达预期。
三、零基预算改革的优化路径
1. 完善制度框架:强化规则覆盖与衔接
制定跨预算类型调剂规则:明确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调剂条件(如“基金收入超收部分 50% 调入一般公共预算”),避免资金闲置;
构建通用成本标准体系:分领域(教育、医疗、养老)制定“单位服务成本”基准(如“每生每年义务教育成本”“每床每日养老机构成本”),提升评估可比性。
2. 提升数据质量:技术赋能与监督并重
拓展数据归集范围:对接税务、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建立“财政-经济- 社会”多维度数据库;
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对项目申报材料(如需求调研报告、成本测算表)进行区块链存证,防止数据篡改;
强化数据核查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 10% 的项目申报数据进行抽查,虚报行为纳入部门信用记录。
3. 强化协同机制:化解部门博弈与执行偏差
建立“项目论证联席会议”:由财政、发改委、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统一的“必要性- 可行性- 效益性”论证标准,减少分歧;
细化财政金融协同规则:明确政府投资基金的“收益分配比例”(如财政与社会资本按 3:7 分成)、“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承担 20% 本金损失),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度。
四、结论与讨论
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 2.0 版通过“范围拓展、协同创新、绩效深化”,初步实现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其“过程导向”的改革机理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制度- 技术- 协同”联动的实践范式。然而,改革仍面临制度适配性不足、数据质量待提升、协同效率低等挑战,需通过完善规则、强化数据治理、化解部门博弈等路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崔惠玉 , 徐思维 , 楚文月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与协同式预算管理创新研究 [J]. 财政研究 ,2025(1):26–38
[2] 金卫健 , 王学凯 . 零基预算的理论溯源、实践比较及改革建议 : 一个文献综述 [J]. 财政科学 ,2025(1):80–90
[3] 李成威 , 杜崇珊 . 零基预算 : 从方法到理念演进的要件分析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