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中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协同干预策略
郑贵宇
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幼儿园 272000
引言
幼儿期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对幼儿行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理念、目标和方法上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一、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园共育的关联
1.1 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影响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在幼儿身上出现的,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影响其自身及他人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多样,常见的有攻击性行为,如抢夺玩具、推打同伴;情绪问题,如频繁哭闹、发脾气;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拒绝遵守规则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干扰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其他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会阻碍幼儿自身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其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1.2 家园共育在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中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则是幼儿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能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矫正。家园共育能够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优势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园之间的密切合作,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和成长环境,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家长也可以学习专业的教育方法,在家庭中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持续干预,巩固幼儿园的教育成果。
1.3 协同干预的必要性
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家庭、幼儿园等多个方面。单一的教育主体难以全面了解幼儿问题行为的根源,也难以实施有效的干预。协同干预能够整合家庭和幼儿园的资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干预目标和方案。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确保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因教育方法不一致而导致幼儿产生困惑,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二、当前家园协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困境
2.1 家园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价值观念等不同,在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识和教育理念上往往存在差异。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幼儿的问题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会好;而教师则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问题行为需要及时矫正。
2.2 家园沟通不畅
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协同干预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家园沟通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沟通渠道单一,多以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常态化、多样化的沟通途径;另一方面,沟通内容不够深入,教师往往只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问题行为,而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干预方法等交流较少,家长也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导致双方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合作。
2.3 干预方法缺乏协同性
在干预幼儿问题行为时,部分家长和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协同配合。教师在幼儿园采取的干预方法,家长在家庭中可能不了解或不配合,甚至采取相反的方法;同样,家长在家庭中使用的教育方式,教师在幼儿园也可能不知晓,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这种干预方法的不协同,不仅无法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还可能使幼儿感到混乱,加剧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中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协同干预策略
3.1 统一教育理念,达成干预共识
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问题行为的危害和干预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教育经验和困惑,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通过共同学习和交流,使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明确干预幼儿问题行为的目标和重要性,为协同干预奠定坚实的思想基
础。
3.2 建立健全家园沟通机制
构建多样化、常态化的家园沟通机制是实现协同干预的重要保障。幼儿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长微信群、QQ 群等线上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包括问题行为的表现、干预措施及效果等;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教师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和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家园互动活动,如亲子活动、开放日等,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近距离观察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增进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3.3 制定协同干预方案,确保干预一致性
家园双方应在充分沟通和了解幼儿情况的基础上,共同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干预方案。方案应明确干预目标、具体措施、责任分工等内容。在干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确保干预措施的一致性。教师要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的干预方法和要求,指导家长在家庭中进行配合;家长也要及时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干预情况,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干预方案。
四、提升家园协同干预效果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教师培训
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家园沟通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幼儿问题行为干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科学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同时,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使其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协调家园之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4.2 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志愿者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4.3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家园协同干预的激励机制,对在协同干预中表现积极、取得良好效果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家长和教师参与协同干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氛围,促进家园协同干预工作的深入开展。
结束语
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协同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当前,家园协同干预还存在教育理念差异、沟通不畅、干预方法缺乏协同性等问题。通过统一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制定协同干预方案以及采取加强教师培训、引导家长参与、建立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协同干预的效果。只有家园双方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孔丽娟 , 王思维 . 乡村幼儿园“ ⋅4+1 ”模式家庭的家园共育现状调查——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幼儿园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 (11):70-74.
[2] 赵佳津 . 数字化时代家园共育模式创新探索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24): 34-36.
[3] 阙凤文. 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 家长, 2024,(20):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