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绘本阅读助推幼儿同理心形成的有效策略

作者

潘国丽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东方幼儿园 51134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重指出,要引导幼儿做到“可关注他人的情绪以及需要,并且可给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幼儿因为受到认知发展特点的作用,大多时候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主动去感知他人的情绪。然而绘本依靠贴近幼儿生活的情节以及生动的角色形象,可构建起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桥梁”。当前部分幼儿园的绘本教学存在“重视故事讲解、轻视情感体验”“重视阅读流程、轻视行为迁移”这样的问题,使得绘本的共情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鉴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来展开分析,为幼儿同理心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精选共情主题绘本,筑牢同理心认知根基

绘本因其涵盖广泛的主题,融入了必要的启蒙知识与一定深度的哲理情思,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是儿童开展早期阅读的主要媒介。幼儿对于情感的认知起始于具体形象的场景之中,精心挑选契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共情主题绘本,乃是达成同理心培养的必要条件。绘本的选择应当紧密围绕“贴近生活、情感聚焦”这一原则,促使幼儿在熟悉的情境里去感知情绪,构建起“他人存在不同感受”的初步认知。

在主题挑选方面,首先着重关注幼儿经常接触的“同伴交往”“家庭互动”“情绪表达”这些场景。就像绘本《分享的快乐》,它把“小熊分享蛋糕,收获朋友笑容”当作核心情节,画面里有着“小熊犹豫 – 分享后开心 – 朋友感谢”这样的细节,这和幼儿“不愿分享玩具”的日常经历十分相符。教师在阅读之前提问:“你们有没有过不想分享玩具的时刻呢?要是好朋友不分享给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幼儿依据自身经历展开联想,初步去感知“分享”与“他人情绪”之间的联系,为理解“共情”搭建起认知基础。

对于幼儿容易被忽视的“负面情绪”,可以挑选《我好难过》这类绘本,这本书里有“小兔子丢了玩具、和妈妈分开”等情节,把“难过”情绪变成了具体的画面。比如小兔子耷拉着耳朵、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让幼儿模仿“难过的表情”,并且分享“自己难过的事情”,以此帮助幼儿明白“难过是正常的,别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突破“自我中心”的认知局限,丰富同理心的认知维度。

二、设计深度互动环节,激活同理心体验过程

认知需要借助体验得以深化,仅仅依靠单纯的绘本讲解,无法使幼儿切实理解他人情感。设计“角色代入”以及“问题探究”这类互动环节,可促使幼儿深入绘本情节之中,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里激活共情体验。

角色代入属于最为直接的体验形式,在阅读绘本《受委屈的小鸭》之际,故事里提到“小鸭子被误会偷了小鱼干,而后伤心地躲了起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展开分角色表演:一名幼儿来扮演“小鸭子”,模拟“低头、擦眼泪”这样的动作,同时说出“我没偷,大家都不相信我”,而其他幼儿则扮演“小伙伴”,一开始表现出“怀疑”的神情,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去“安慰小鸭子”。扮演“小鸭子”的幼儿可直观地感受到“被误会的委屈”,扮演“小伙伴”的幼儿会在安慰的过程当中思考“怎样做可让小鸭子开心”,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切实体验角色的情感。

问题探究式互动可加深情感理解,当阅读完《受伤的小鸟》这本绘本后,教师提出有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小鸟翅膀受伤了,没办法飞回家,除了绘本里小猫给予的帮助,我们以及哪些办法可以提供协助?要是小鸟对我们心存畏惧,又该如何应对?”幼儿们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有的说“可以给小鸟找一个温暖舒适的窝”,以及“说话的时候要轻声细语,不然小鸟会受到惊吓”。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幼儿需要站在“小鸟”的立场去思考它的需求,这让幼儿理解了“帮助他人时要考虑对方感受”这一道理,还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化了共情体验。

三、搭建生活迁移桥梁,实现同理心行为转化

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曾指出,同理心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道德情感,它影响幼儿各方面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也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把同理心转变为切实的行为表现,在完成绘本阅读之后,需要构建起从绘本情节通往生活场景的迁移通道,引领幼儿把绘本里的认知以及体验,贯彻到日常行为当中。

创设与实际生活相类似的情境,可对即时行为的转化起到引导作用。当幼儿阅读了《帮妈妈做家务》这本绘本之后,教师于班级生活里设定了“值日生帮小朋友整理图书”这样一项任务,曾经扮演过“小熊”的幼儿会主动站出来说:“我来帮大家整理图书,就如同小熊帮妈妈那样”,而其他幼儿也会跟着进行模仿,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彼此提醒“动作轻一点,千万别把书弄坏了”。教师适时给予肯定评价:“你们就像小熊一样会关心别人,这样大家都感到很开心”,以此强化幼儿的共情行为,促使“帮助他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引导生活联想可推动长期行为的养成,当教师带领幼儿阅读《贝尔熊生病了》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联想提问:“要是班里的小朋友感冒了,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幼儿们便会想到“提醒他多喝点水”“不去吵他让他好好休息”。在后续如果有幼儿生病的情况发生,部分幼儿就会主动去践行这些行为,甚至在回到家后还会告诉家长:“今天莎莎生病了,我帮她拿了水杯”。借助生活联想,幼儿把绘本里的共情认知转变为长期的行为习惯,切实达成了同理心的落地转化。

结束语:

绘本阅读给幼儿同理心培养给予了生动且有效的途径,挑选共情绘本作为基础,这可幼儿构建情感认知;设计深度互动作为核心,可激活幼儿的共情体验;搭建生活迁移桥梁作为关键,能达成同理心的行为转化。幼儿园教师要把握认知、体验、行为的逻辑链条,把绘本阅读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绘本的滋养下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其终身社会化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缪烽奇 . 绘本互动阅读在中班幼儿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J]. 读写算 ,2025,(11):118-120.

[2] 何琪 .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7):90-92.

[3] 韩 海 英 . 孩 子 没 有 同 理 心, 我 该 怎 么 办? [J]. 心 理 与 健康 ,2022,(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