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振荣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小学 3640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核心素养确立为主要育人目标,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为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局限、落实素养培养提供了新路径。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先明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技术融合的内涵,再从情境创设、工具探究、数据实践、个性辅导维度提出融合路径,还指出实践中需防范技术异化、思维替代等风险。研究表明,该融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数感、运算能力等素养,为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可行方案。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依据 2022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可分为“认知性素养”与“应用性素养”两类。认知性素养包括数感(如能区分 10与 100 的数量差异)、运算能力(如灵活选择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空间观念(如想象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形状);应用性素养包括数据意识(如通过图表分析班级身高分布)、应用意识(如用百分数计算商场折扣)、创新意识(如设计不同的周长测量方法)。这些素养需在具体数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而信息技术恰好能创设多样化活动场景。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此处的“融合”并非简单将信息技术作为“电子黑板”或“习题工具”,而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将数字化工具、数据资源、学习平台融入教学全流程 ——从情境导入到新知探究,从练习巩固到评价反馈,通过技术重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发展素养。例如,用 AR 技术让抽象的“百分数”与生活场景结合,用 GeoGebra 软件让图形转化过程可视化,最终实现“技术为素养服务”的融合本质。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融合实践路径

(一)工具探究,数字化软件深化素养理解

小学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如图形转化、变量关系)常是教学难点,而GeoGebra、数学画板等数字化工具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素养理解。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1. 课前让学生用 GeoGebra 软件绘制任意平行四边形,标记底、高、面积三个参数;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观察参数变化:当顶点向一侧移动时,底不变,高变小,面积随之减小;当顶点移动到使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高与长方形的宽重合,底与长重合;

3. 组织学生记录 3 组不同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数据,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 Σ=Σ 底 × 高”公式。

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 — 观察 — 归纳”,不仅掌握了面积公式,更在动态变化中理解了“转化思想”,提升了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 —— 这是传统黑板画图难以实现的素养培养效果。

(二)数据实践,统计工具培养素养应用

“数据意识”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需通过真实的数据收集、分析、表达过程培养。Excel、在线统计平台等工具可简化数据处理流程,让学生聚焦“数据背后的信息”。例如,在“条形统计图”教学中:

1. 布置“班级身高统计”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机 APP 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精确到厘米);

2. 引导学生将数据录入 Excel,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观察“哪个身高段人数最多”“男生与女生身高分布有何差异”;

3. 拓展任务:若学校要定制校服,根据统计结果,建议厂家优先生产哪个尺码的校服?学生需结合数据给出合理建议,培养“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绘制条形统计图,更体会到数据与生活的联系,数据意识从“认识图表”升级为“应用数据解决问题”。

(三)个性辅导,学习平台精准素养提升

不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存在差异 —— 有的学生运算能力薄弱,有的学生空间观念不足。借助个性化学习平台(如智学网、洋葱数学),可实现“精准辅导”,针对性提升薄弱素养。例如:

1. 课后布置分层练习:平台根据课堂测试结果,为运算能力弱的学生推送“口

算速练”“错题重练”任务(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易错题型);为空间观念弱的学生推送“立体图形展开图”互动练习;

2. 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答题数据,发现共性问题(如多数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理解不清),在下次课中重点讲解;

3. 学生可观看平台上的微视频(如用动画演示小数除法的算理),自主弥补知识漏洞。

这种“千人千策”的辅导方式,避免了传统“一刀切”练习的低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核心素养。

三、融合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坚持素养导向,避免技术异化

信息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实践中需警惕“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异化现象 —— 如教“20 以内加减法”时,过度依赖动画演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的机会,反而弱化了数感培养。需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判断技术应用是否能促进素养发展:若仅为吸引注意力而使用动画,无实际素养培养价值,则应舍弃。

(二)突出学生主体,防范思维替代

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是优势,但也可能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例如,用GeoGebra 演示图形转化时,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转化就能得到面积公式”,而非让学生自主尝试,会剥夺学生的推理机会。实践中需把握“技术辅助”的度: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用技术验证或拓展,避免技术成为“思维拐杖”。

(三)强化教师赋能,提升融合能力

教师是融合实践的关键。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存在“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不知如何结合素养目标设计活动”的问题。学校需通过专题培训(如 GeoGebra 操作培训、素养导向教学设计培训)、教研活动(如观摩优秀融合课例),帮助教师掌握技术工具,理解“技术 — 素养”的内在联系,避免因教师能力不足导致融合流于表面。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工具探究、数据实践、个性辅导三个维度,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素养培养难落地”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应用中发展数感、运算能力、数据意识等核心素养。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如未涉及 AI 技术在个性化辅导中的深度应用、未对融合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评估。未来可进一步探索“AI + 数学教学”的融合模式,如用 AI 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开展纵向研究,观察学生核心素养的长期发展变化,为融合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玉莲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探究 [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16):70-72.

[2] 王屹超 . 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J]. 智慧少年 , 2025(20).

★本文系 2024 年度龙岩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素养导向、融合技术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KT24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