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竹编非遗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的教学实践研究
汤承兰
垫江县教委朝阳幼儿园 重庆 408300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越来越受重视,而如何在教育中活态传承我国传统技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垫江竹编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垫江竹编编织技法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都值得传承,垫江竹编可以被带进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中,以丰富幼儿园的区域游戏资源,从小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笔者从资料研读与实践观察方面进行研究,尝试探寻出垫江竹编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可能性路径。
一、垫江竹编非遗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的教学优势
(一)文化认知的启蒙价值
垫江竹编是具有巴渝特色的竹材使用以及制作工艺,通过学前幼儿接触竹 材,认识竹材特点,结合基础竹编纹样,能够很好地建构学前幼儿对自然材料的 认知。另外,在通过对竹编器具上常见几何纹样和实用功能的认识,了解一些形 式和功能结合的内容,让学前幼儿获取更多的理解,这些内容更多体现了文化理 解的过程而非直接给予知识的学习[1]。
(二)动作发展的促进效应
竹编精细动作技能和幼儿的手部肌肉发展十分契合,挑压、穿插等基本编织动作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度;研究发现,幼儿长期从事类似编织这样的精细动作练习,能发展其空间认知能力和问题意识。相对其他种类的手工材料而言,竹篾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一定的结构,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手指动作发展的功效。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以垫江竹编原色、本真的主色调,严谨、规律性的纹样呈现给幼儿直接的原初视觉享受;以材质天然形貌的肌理变换以及编织节奏带来的舒适愉悦,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审美感受;并在对竹编作品色彩搭配、结构平衡等的观摩欣赏中启蒙幼儿关于造型与空间的最初想象与表现意识,由此获得最简单的形式美感认 知,此种教育也无需经过成人的传授或直接给予,它是一种自然的传递与发生。
二、垫江竹编非遗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的教学实践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实践活动目标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非遗项目的传承要求来确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向性体系,在认知层面上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垫江竹编的基本情况,即认识到竹材的特点、当地生活的竹编用途、常见编织纹样的名称和特点 等,这样的认知目标就需要老师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幼儿可以理解、可以认知的内 容,比如让孩子们看到不同阶段竹子的变化,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竹篾的颜色、质 地的变化;考虑到孩子的手部肌肉特点,动手目标就从最简单的编织技能开始:先学会挑压法,再分解回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能分辨运用哪种编织方法;除了 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工具,安全是第一位的。比如垫江竹编所使用的篾刀,在选择 上需格外小心,保证孩子们安全使用是前提。可以观察是否能自己顺利完成三股 竹篾的交叉编织,能否在教师带领下尝试完成制作简单器具收口的方法。创设富 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实际动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萌发保护本 土文化的意识,如活动区中设立本乡本土民艺展厅,同时创设幼儿作品角,与民 艺展厅结合,培育童心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大胆表达创造的愿望 [2]。
(二)教学内容开发
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文化性、适宜性、渐进性”原则,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模块。材料认知模块以竹材为主线,开展“竹子变形记”主题活动,对比新鲜竹竿和加工后的竹篾,在幼儿通过摸、弯、揪等形式亲身体验和教师语言指导的帮助下了解材料特点的变化,并且让幼儿知道材料的形态变化能够影响工艺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认识竹编工具(如刮刀、量尺),但是不宜过多地进行工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技法学习模块运用“纹样解码”的方式选取垫江竹编的典型代表——十字纹、米字纹——进行简化教学,将完整编织的过程分解成“压一挑一”、“绕线固定”等动作,再结合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口诀,或者有节奏韵律地运用肢体动作来呈现。学法时重在控制技法难度,确保 90% 以上的幼儿能在 3 次练习内完成并熟练地掌握该技法要领,给予适当的创造性改编,可以自己选择材料的颜色以及不同的纹样拼接等进行。实用制作模块重点反映工艺的生活化,设置“我的小竹篮”系列任务:由平面编织向立体造型过渡,通过增加侧边编织、底部加固等环节训练建构空间能力;重点关注功能性的产品设计,例如制作能装一些轻量级的小物件的迷你竹筐等。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尽可能选用圆头竹针或使用前先对其做充分处理的软质竹篾。
三、垫江竹编非遗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的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是通过对环境和语言进行创设,使幼儿能够置身于学习场景中,有着一定的区域文化和特点,幼儿容易萌发建构和创造的兴趣。如:活动室里可以设置“竹编工坊”一角,摆放各种传统竹器和工艺流程图,并以教师身份充当“小师傅”的角色来讲讲竹编的故事,让幼儿产生建构欲望。利用幼儿的视、听 觉进行听觉与视听觉的感知,使幼儿快速进入情境当中。将编织过程拆解成 3—5 个可观测的动作,并辅以肢体语言及简单的口令,帮助幼儿对指令了解透彻;对 于一些较难的动作可以采用“镜像式”的观察方法,即通过观察同伴或老师的手 势进行练习。集体示范的时间不宜过长,应采用小组指导加个别指导的方法;“竹编成长档案”对于幼儿不同的制作水平有相对应的星级标准,不同难度的图纸有不同类型的要求,比如能把所需的图案或者是纹样排列整齐即可,并标注对应星级,不用去量化的比较。
结束语:
垫江竹编非遗与幼儿园手工活动结合开展的研究拓展了传统非遗手艺融入现代 生活的方式,非遗作品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幼儿的动作能力,对幼儿的美育启 蒙及传统文化认知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要不断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建构非遗教育 评价指标,提高非遗技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韦竣烽 莫然 .STEA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的实施 [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3):53-55.
[2] 王娜 . 学前手工教学中综合材料的应用研究——以林芝市 Z 幼儿园为例[J]. 2024(27):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