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立场视域下红旗渠精神的当代阐释与传承路径研究
徐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 安阳市 455000
红旗渠精神诞生于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半山腰凿壁穿石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红旗渠精神涵盖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鲜明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 年 10月 28 日来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如此。”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贯穿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生动写照,同时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力量源泉、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因此,深入探究红旗渠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阐释和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对于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的特质以及在新时代更好地赓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人民立场与红旗渠精神的内在逻辑
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人民立场的真实写照和生动诠释。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处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林县(今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粮食减产、群众生活困苦,解决“水”的问题成为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林县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380 名青年组成“青年洞”突击队,妇女成立“铁姑娘队”,全县10 万群众自带工具、口粮,历时10 年建成全长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无论是奋战在修渠前线的 30 多万民工,还是在后方全力支援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亦或是兄弟地区和单位的援手,人民群众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了修渠过程中不可战胜的的洪流,生动地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核心观点。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修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过上有水吃幸福的愿望。红旗渠的修建全程以人民需求为起点、以人民力量为支撑、以人民福祉为目标,人民立场是其生成的根本逻辑。
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品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特殊时期,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修渠的策略和方法,如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方式、自制工具、技术革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是人民群众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充分体现,证明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取得胜利,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中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人民立场视域下红旗渠精当代内涵
自力更生精神是人民主体意识的生动写照。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没有大型设备就靠双手凿岩,没有高科技就土办法上马,没有资金就自筹物料,不依赖外力、不伸手要,自主突破困境。在当代,这种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的主动作为——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基层治理,本质是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发展要靠人民”的立场。
艰苦创业精神彰显了为人民福祉奋斗的价值坚守。当年修渠群众住山洞、啃窝头,寒冬腊月仍坚持施工,民工们这样说到:“石当床,崖当房,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渠不修成不还乡”,目的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有水吃,不再受缺水之苦。新时代,艰苦创业不再是“物质匮乏下的忍耐”,而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如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本质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立场的“成果为人民”高度契合。
团结协作精神是凝聚人民力量的当代实践。红旗渠修建中,全县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乡镇村落,统一调度、协同作战,不能受益红旗渠水的乡镇没有任何怨言和犹豫,毅然投身到修渠前线,凝聚成修渠的庞大力量。在当代社会,团结协作转化为“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航天领域科研机构和企业跨领域协同攻关,众人拧成一股绳,托举火箭直上云霄、抗洪救灾中的军民同心共克时艰,本质是凝聚人民力量解决共同问题,彰显了“依靠人民办大事”的立场。
无私奉献精神是以人民利益为先价值取向的生动诠释。当年修渠群众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十年修渠过程当中,林县人民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修渠事业紧紧绑在一起。无论是飞荡于悬崖峭壁的除险者,还是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放炮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当代,这种精神体现在不同的领域绽放着实践的光芒。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排忧解难、支教老师扎根偏远山区,本质是以人民利益为先的价值选择,是人民立场的直接体现。
三、人民立场视域下红旗渠精神传承路径
人民立场是传承红旗渠精神的主要视角,其传承需紧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的核心逻辑,构建价值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径体系。
在传承载体上,突破传统的理论宣讲模式,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群众参与式”平台,如发起“我身边的红旗渠精神”全民故事征集,鼓励群众用短视频、Vlog 记录自身在社区服务、创业奋斗中的实践,让精神在大众创作中鲜活起来。在价值联结上,跳出单向传承框架,将精神与人民现实追求深度绑定。例如黄华镇止方村在乡村振兴中,成立合作社,培育特色产业,在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的过程中,亲身践行并认同精神内涵。在代际传递上,聚焦青少年“体验式认同”,推动“修渠场景”与校园实践结合,让青少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精神,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转变,确保精神在人民实践中代代延续。
四、结论
人民立场是解读红旗渠精神的核心钥匙,从历史生成到当代内涵,红旗渠精神始终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相连。在新时代,传承红旗渠精神并非“复刻历史”,而是要以人民立场为锚点,通过创新载体、深化实践、强化群众主体,让精神从“历史符号”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唯有如此,红旗渠精神才能真正赋能国家治理、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志坚. 青年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2] 人民日报理论部 .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3] 万里明.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D]. 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4] 钱永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3
[5]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 王友洛. 红旗渠热为什么能经久不息[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03)
[7] 夏素霞 . 红旗渠精神的哲学思考 [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09)
作者简介:徐丽(1991.12-),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人研究员助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