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环境对新建安置小区幼儿园儿童社会理解能力的促进作用
穆莹莹
合肥市滨湖润园幼儿园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新建安置小区逐步演变为城市里重要的居住形态。安置小区作为特殊的社区类型,其环境对于居民而言影响显著,在这些居民当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幼儿园阶段属于儿童社会理解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关键时期,优化社区环境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一、多样化的社区公共设施,增进人际交往认知
作为儿童社会化重要场域的社区公共设施,其多样性并非仅局限于功能与形态方面,更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际交往资源以及认知发展机遇[1]。于社区内诸如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空间之中的幼儿,借助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民展开互动的方式,逐步构建起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将各类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习得。这些设施所给予的开放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展开自主探索、进行主动交往,在和他人互动之际感受社区文化氛围,对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加以培养。以“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为例,教师可组织幼儿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绘本共读活动当中,对他们加以引导,使其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阅读感受,将倾听与表达的技能学会;在社区文化广场之上,鼓励幼儿融入长辈们的晨练队伍,凭借体育运动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引领幼儿走进社区服务中心,让他们对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帮助的过程予以观察,对礼貌用语与服务意识进行学习。这种以社区资源为依托的教育方式,既对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社交圈层予以拓展,又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将交往技能与社会认知获取。
二、邻里互动的生活场景,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丰富的社会学习素材由社区生活场景提供给幼儿,不同职业角色逐步在孩子们日常的观察与互动中被认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得以被孩子们理解 [2]。对职业价值的初步认识,在幼儿观察社区里快递员、保安、清洁工、物业人员等各类工作者劳动过程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基本的社交礼仪意识,在幼儿与邻里互动并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感谢和请求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参与社区活动可由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去进行,如此能让孩子们在实践里体验社会角色,责任感与归属感也能得到培养。友善互助的价值观范例,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邻里互助场景为幼儿树立起来。以“社会角色认知”能力培养为例,社区中常见的职业角色可由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扮演,通过情境表演,不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能被理解;社区中的互助行为可由教师引导幼儿去观察记录,在晨会分享交流时幼儿可讲述自己的发现;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如帮助老人提重物、为环卫工人送水等,可由教师鼓励幼儿去参与,在这些具体行动中,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得到培养。丰富的社会交往机会由小区里的便民设施和公共空间提供给幼儿,同伴群体在孩子们于游戏场地、休闲区域自然形成,分享、合作、协商等社会技能在互动中被孩子们学习。社会经验在这种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里被幼儿潜移默化地积累,对人际关系的深入理解也得以形成。
三、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拓展社会认知维度
幼儿视野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得以开阔,进而促进他们对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幼儿获得观察和体验机会的来源,是优质的社区文化活动,而且此类活动更是创设出了一个平台,可供幼儿与有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民展开互动。像社区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幼儿参与其中时,能够近距离地去感受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从而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里,多样的社会角色会被幼儿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他们借此可以了解到不同职业各自的特点以及社会分工情况,如此便会逐步形成对社会运作机制的初步认识。以“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为例,教师可组织幼儿参与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安排老年志愿者来担任小老师去教授包粽子的技艺。活动期间,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粽叶的特点,使其了解包粽子的步骤,并且借助老人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这一方式,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以及对话交流当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幼儿表达自我、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是由社区文化活动所提供的。当幼儿参与社区文艺汇演、才艺展示等活动时,他们的表现欲望能够得到满足,自信心会得到提升,社交能力也会在互动交流当中得到锻炼。
四、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建立社会规则概念
在日常生活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管理规范、公共秩序意识以及文明行为准则能够被幼儿逐步内化 [3]。构成幼儿认识社会规则具象化载体的,是小区内整洁的环境卫生、规范的车辆管理以及完善的安保系统等,借助这些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幼儿对规则的初步认知得以建立起来。在社区那安全有序的氛围当中,幼儿既能体会到因遵守规则而带来的社区和谐之感,又能明白违反规则或许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为例,教师可带领幼儿去观察小区内的安全标识、警示牌,对交通信号灯的含义展开探讨,体验人行横道的正确使用方式,如此一来,幼儿便能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领会到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为幼儿提供丰富学习素材的,还有社区中的各类文明公约和管理制度,通过践行垃圾分类、爱护公共设施、遵守作息时间等行为准则,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会逐渐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建安置小区的社区环境直接影响儿童社会理解能力的发展。优化社区环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应当从设施完善、互动促进、文化建设和秩序维护等方面着手,构建适合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文洁 , 龙如意 , 祝佳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读写环境对乡村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路径 [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40(12):1-9.
[2] 戴佳倩 . 家园共育视角下社会情绪课程提升 5-6 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3] 陈思蓓 . 父母和教师的情绪反应对幼儿情绪理解和社会能力的影响研究 [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