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交通运输执法检查优化路径研究
王丽娜
吉林省通榆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社会运行效率与公众福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17 万公里,网约车、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日均服务超 2 亿人次,市场主体多元化使执法环境日趋复杂。传统 " 人海战术"" 运动式执法" 暴露出三大矛盾:一是静态监管与动态市场的时空错配,二是分散执法与跨域违法的治理失衡,三是刚性处罚与柔性服务的功能割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为破解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ETC 日均交易超 3000万笔、" 两客一危 " 车辆卫星定位覆盖率达 100% 等数据基础,使执法检查具备了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的技术条件。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化实现执法范式升级,成为推进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交通运输执法检查的现实困境
1. 技术应用存在" 三化" 短板
68% 的地市交通执法系统未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治超站称重数据与公安卡口信息难以实时共享。智能执法记录仪等设备仅用于记录存证,83% 的基层单位未开展数据挖掘分析,交通运输与公安、应急等部门的数据接口覆盖率不足 40% ,联合执法仍依赖线下协调。
2. 执法流程面临" 三对矛盾"
传统纸质办案模式下,案件平均流转时长达 7.2 个工作日,暴露出深层次矛盾。现场检查与后台核验的时空阻隔:执法人员在路面检查时,需通过电话核实企业资质等信息,平均耗时 23 分钟,其中 35% 的查询因信息更新延迟导致结果失真。同一类型违法案件,不同执法中队的处罚金额差异可达 1.8 倍。某省交通运输执法局的抽样调查显示,52% 的执法人员承认存在 " 类案不同罚" 现象,主要源于对裁量基准的理解偏差。在信息公示环节,38% 的单位因担心泄露商业秘密,未公开违法事实认定依据;而同时有 29% 的公众投诉认为执法过程透明度不足,存在" 暗箱操作" 嫌疑。
3. 协同机制存在" 三重壁垒
权限壁垒。数据共享常因 " 安全保密 " 理由受限,某长三角城市在查处跨省非法营运案件时,调取对方省份网约车平台数据需经 7 个审批环节,耗时平均5 个工作日。
责任壁垒。在道路交通事故调查中,因缺乏明确的数据溯源责任划分,交通、公安部门对车辆动态监控数据的举证推诿率达28%。
标准壁垒。区域间执法数据采集标准不一,如超限认定中,华北地区采用" 轴载限重 " 标准,华东地区采用 " 总重限重 " 标准,导致跨区域执法时出现" 同车不同判 " 现象。某省超限治理数据显示,跨区域违法案件协同处理率仅为 39% ,较本地案件低52 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驱动执法检查优化的实施路径
1. 构建" 三圈层" 智能感知体系
核心圈层(车载终端层)。在" 两客一危" 车辆安装多模态融合传感器,集成北斗定位、惯性导航、毫米波雷达等模块,实时采集驾驶行为(急加速、急刹车等)、载重变化(精度 ±50kg)、胎压温度等 12 类动态数据。通过边缘计算单元实现本地智能分析,异常情况触发秒级预警,数据经加密后上传至云端。某试点企业的运行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减少 62% ,车辆故障提前预警率达 91% 。
中间圈层(路域监测层)。依托 5G+ 北斗构建路网级监测网络,在重点路段布设智能感知设备:
超限检测:采用石英晶体传感器与视频识别结合,实现车速 60km/h 状态下的动态称重,误差率控制在2% 以内
违法识别:通过800 万像素AI 摄像机与激光雷达融合,对违法停车、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的识别准确率达98.3%,识别响应时间 ⩽0.5 秒
环境监测:在团雾多发路段部署能见度仪与路面状态传感器,数据实时接入执法调度平台,辅助决策是否采取临时管控措施
外围圈层(社会共治层)。开发 " 交通执法随手拍 ′′APP ,整合公众行车记录仪数据与举报信息,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网络。设置信用积分激励机制,公众举报经核实后可兑换高速通行费优惠,某试点城市上线半年即收到有效举报3.2 万条,据此查处违法案件876 起,较传统渠道增长 210% 。
2. 推行数智执法流程
智能研判阶段。基于历史执法数据(近3 年案件、违法类型、时空分布等)构建预测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 200+ 特征变量进行训练,生成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某沿海城市应用该模型后,将客运车辆违法查处精准度提升 67% ,无效检查率下降 58% 。建立 " 三色 " 风险等级体系:红色(高风险)企业每月检查 1 次,黄色(中风险)每季度 1 次,绿色(低风险)每年 1 次,实现监管资源最优配置。
非现场执法阶段。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划定监管区域,对超限超载、非法营运等行为实施自动取证:
治超领域:在高速公路入口安装称重系统与车牌识别设备,超限车辆自动触发道闸拦截,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执法人员手机终端
营运监管:对接网约车平台数据,通过行程轨迹与资质信息比对,识别 "黑车" 接单行为,某试点城市通过该技术使非法营运查处量增长 240%
非现场执法占比从传统的 15% 提升至 68% ,路面拦停检查频次下降 72% ,执法人员人身安全风险显著降低。
远程办案阶段。构建" 区块链 + 视频连线" 的线上办案系统:
证据链固化:采用联盟链技术存证执法音视频、电子文书等证据,哈希值同步上传至司法链,确保不可篡改、可追溯
远程核验:通过人脸识别与电子签章技术,实现当事人身份验证、文书送达、陈述申辩等环节全线上完成
智能辅助:系统自动关联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条款与裁量基准,生成处罚建议方案,人工审核通过率达 89%
该模式使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从 7.2 个工作日缩短至 1.5 个工作日,当事人跑腿次数从3-4 次减少至0 次。
信用联动阶段。建立" 执法数据- 信用评价- 分类监管" 闭环机制:
信用评分:将执法结果转化为 1000 分制信用积分,单次严重违法扣 100-300 分
联合奖惩:对A 级(900 分以上)信用企业实施" 绿色通道",免于日常检查;对 D 级(600 分以下)企业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限制参与政府采购、信贷融资等
修复机制:企业可通过合规培训、设备改造等方式申请信用修复,某省已有136 家企业完成修复并提升监管等级
实施一年后,该省运输企业违法率下降 39% ,主动报备率提升 54% 。
3.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纵向贯通机制。建设省级交通运输执法云平台,采用 ′′1+N′′ 架构(1 个省级中枢平台 +N 个市级分中心),实现:
数据汇聚:省市县三级执法数据实时同步,日均处理数据量达 15TB,包含案件信息、车辆轨迹、企业资质等8 大类数据。
指令流转:通过可视化指挥系统实现执法指令 " 一键下达 ",从省到县的传达时效从2 小时压缩至10 分钟。
总之,未来需重点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数据标准体系,破解" 数据烟囱" 难题;二是研发轻量化智能终端,提升基层执法装备适配性;三是完善算法审计制度,防范技术应用的伦理风险。唯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实现交通运输执法从" 有效监管" 向" 善治服务" 的质变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