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向江银
青神中学校 四川眉山市 620400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得往素养培育上转。传统教学多侧重知识讲授,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学生的思辨、实践能力难有提升。议题式教学为打破这一困局给出了方向,结合教学实际,探寻它的有效实施办法,能让课堂更有质量,也能推动学生素养提升。
一、锚定时代脉搏,激活认知冲突
时代在不停向前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得跟着时代的节奏,主动去回应现实里的各种问题。认知冲突就像个能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能打破他们脑子里固有的认知框框。而紧扣时代的脉搏来设置议题,能让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形成呼应。用这种方式激活认知冲突,能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进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里的“言论自由”来说,讲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现在网络直播的乱象,设置“网红直播中‘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议题。学生一开始大多觉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才叫自由”,可当讲到某网红因为恶意诋毁英烈被依法处罚的案例时,认知上的冲突马上就出来了。他们会冒出这样的疑问:“难道自由是有限制的?”“法律为什么要管说话的权利?”这时候,教师就顺着引导学生对比教材里“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的法条,结合“英烈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展开辩论。辩论中,有学生提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有人疑惑“那我们还能自由表达吗”。通过这样的认知碰撞,学生慢慢明白了自由和法治的辩证关系,不再把两者对立起来看,进而懂得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框架内的理性表达[1]
二、搭建多维场域,驱动深度探究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这一方天地,而要拓展更多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不同的学习场景各有其独特性,能从多维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搭建这样的多元场景,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深度探究,助力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七年级上册的“亲情之爱”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家庭、社区、课堂串联起来,构建立体的学习场。在家庭中,让学生撰写“亲情观察日记”,留意父母日常的付出。比如夜里自己突发高烧,父母匆忙送医的焦急身影;下雨时,父母撑着伞在校门口等待的耐心模样,这些小事都值得记录。通过这样的观察与记录,学生能从细微处感受亲情,与课本中“体味亲情”的内容相呼应。到了社区,组织学生前往养老院。在这里,学生可以观察护工如何悉心照料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还能与独居老人交流,问问他们心中对亲情的理解与期盼。有学生在采访后发现,“老人们更渴望的是有人能坐下来,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家常”,这让学生对亲情有了不同以往的认知。回到课堂,召开亲情主题分享会。让学生把在家庭中看到的、在社区里听到的,结合课本中“用沟通传递爱”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爸爸默默修好我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这便是藏在生活里的爱。”这样的分享,让大家对亲情的表现形式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在这些不同场景中流转后,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亲情很重要”的观点,而是自己去探寻亲情的多种模样,逐渐明白“亲情不只是血缘的联结,更意味着责任与陪伴”。
三、构建多元体系,赋能素养发展
只用一种标准来评判学生的综合素养,显然不够全面,所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体系能从多个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学生素养发展指明精准方向,进而助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成长。以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为例,可构建“过程性评价 + 实践能力评价 + 思辨能力评价”的多元体系。在“模拟政协提案”活动里,过程性评价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查资料、参与小组讨论;实践能力评价重点关注提案撰写是否规范、社会调研是否深入,比如有没有走访社区收集居民意见;思辨能力评价则考察学生在答辩环节对“民主决策意义”的阐述,能否结合教材中“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等理论回应质疑。有个小组针对“校园垃圾分类”提出提案,从一开始照搬网络模板,到经过多次调研修改后,加入“学生监督岗”“家校联动积分制”等具体措施,评价体系全程跟踪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这种多元评价不只是看重结果,更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素养的发展有迹可循、有标可依 [2]。
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立体课堂
各学科知识本就相互关联,破除学科间的壁垒,能让教学更具整体感。学科融合可拓展学生的认知疆域,培育综合思维能力。打破学科界限,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元,进而构建立体课堂,提升教学实效。以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可打通与历史、地理学科的联系。历史层面嵌入“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比照教材中“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的论述,分析古代与现代规则的共通点和不同之处;地理层面结合各国交通规则的地域性差异,像我国车辆靠右行驶与部分国家靠左行驶的区别,剖析“规则的地域性与普遍性”。课堂上组织“规则的演进与地域适配”跨学科研讨,学生运用历史知识阐释规则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结合地理常识理解规则需与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有学生打比方说:“规则就像交通信号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设置,核心都是保障秩序。”这种观点融合了多学科视角,深化了对“规则是社会秩序的保障”这一核心观点的理解,让课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跨学科的立体认知建构 [3]。
结束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得紧跟时代步伐唤醒学生思维,创设多元场景深化探究过程,建立多样评价跟踪成长轨迹,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认知视野。这些路径相互配合,既让教学扎根现实,又推动知识真正内化为素养,切实走出传统教学的局限。这样做,不仅能让课堂更有成效,还能扎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法治观念和公共参与素养,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越 .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7):80-81.
[2] 周乐陶 .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J]. 考试周刊 , 2023(23):149-153.
[3] 陆建荣 .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践运用 [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