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作者

卢官昱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建设发展局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建筑施工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工艺、设备与人员,环境开放多变,安全风险突出。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法规规范并推动责任制落实,但事故仍频发,暴露出重视不足、措施不严、方式滞后和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旨在通过科学、制度化与技术化手段,将安全贯穿全过程,从源头防控风险,健全体系并落实责任,从而降低事故、提高效率和质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将结合施工全过程,系统分析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效果,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策略

施工准备阶段是建筑安全管理的起点,科学合理的准备工作是预防事故的前提。在这一阶段,应当首先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责任体系,建立覆盖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安全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源,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准备还包括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入场教育、岗前培训和专项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设备与材料的检查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施工机械应进行全面检测和维护,确保处于良好状态,材料的存放和运输应符合安全要求。此外,施工现场的布置应科学合理,合理规划施工道路、材料堆放区、安全通道和临时设施,避免交叉作业和安全隐患。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是对后续各环节的保障,只有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提供有力支撑。

二、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安全控制

施工过程是事故高发阶段,必须通过动态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加以控制。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实时监督作业环境和操作过程,确保施工活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强化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建立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其次,应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在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详细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确保作业人员清楚了解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动态控制还体现在施工进度与安全管理的协调上,不能为了赶工期而忽视安全要求。大型设备安装与高空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工序,必须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进行。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与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各类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施工单位和个人的绩效挂钩,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

三、技术措施与防护设施的落实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和防护设施的落实是防范事故的关键。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范,按照施工方案和工艺要求操作。例如,基坑开挖应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防止塌方;脚手架搭设要符合规范,保证稳定性和承载力;模板工程要严格控制支撑系统,避免倒塌事故。针对高处作业,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安全网,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针对临时用电,应采用规范的配电系统和漏电保护装置,确保用电安全可靠。对于大型起重设备,应进行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设置安全警戒区域,防止吊装作业中发生事故。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应配置齐全的消防设施,保证通道畅通,预防火灾事故和次生灾害。技术措施与防护设施的落实需要与施工工艺紧密结合,做到设计合理、施工规范、验收严格,形成从源头预防到过程控制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施工安全的本质化和长效化保障。

四、施工人员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

人的因素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变量,加强人员培训与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施工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机制,定期开展全员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培训内容应结合工程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高处作业人员重点培训防坠落措施,电工着重学习用电安全。除了一般性的培训外,还应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其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并采取正确措施。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价值引导。施工单位应通过宣传教育、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氛围,使安全成为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和职业习惯。同时,管理层要以身作则,重视安全生产,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一线工人能够及时反馈安全问题,并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处理。通过培训和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失误,提高施工现场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长期发展和工程质量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五、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手段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施工现场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物联网技术能够对施工机械运行状态、环境参数和人员位置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快速反馈处理。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进行施工过程模拟和风险预测,提前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减少人为经验不足带来的误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则能够对安全隐患进行趋势判断,实现事故的动态预警与主动防控。智能穿戴设备如安全帽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作业状态,防止违规操作或突发状况。无人机巡检、视频监控和移动终端应用等手段也提升了现场安全监管的效率和覆盖面,弥补了人工巡检的局限性。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也推动了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建筑施工的本质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发展空间。

结论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通过施工准备阶段的制度建设和风险辨识、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技术措施和防护设施的落实、人员培训与安全文化的培育以及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表明,这些策略的综合实施不仅能够降低事故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还能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将朝着更高效、更智能和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只有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才能实现建筑施工的本质安全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铁男 . 住宅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施工管理措施研究 [J]. 居舍 ,2024,(36):128-131.

[2] 雷 在 礼 , 葛 畅 . 浅 论 建 筑 工 程 项 目 施 工 管 理 的 创 新 [J]. 砖瓦 ,2024,(06):125-127.

[3] 颜涛 . 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价值与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3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