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平面到立体,从任务到兴趣

作者

左鑫鑫

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一、实践背景与系统化框架构建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基于具体事物和直接经验的建构过程。为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以数学核心经验为理论基石,设计了一套贯穿大班学期的个别化学习打卡体系。其核心目标并非机械训练,而是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逻辑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我们的打卡活动规划如下:

·九月至十月:集合与模式

集合:从 ① 按物理属性匹配分类,到②多角度分类,再到 ③ 集合间的比较,最终提升至 ④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交集、并集、差集等关系。

模式:遵循 ① 识别与复制→ ② 扩展与填充→ ③ 创造→ ④ 比较与转换的路径,层层深入。

·十一月:数概念与运算

聚焦于数的意义、数的组成与分解,以及初步的加减运算思维。

·十二月:比较与测量

涉及量的比较、自然测量、标准测量工具的认识与使用等。

·一月:几何与空间

涵盖图形识别、组合与分解,以及空间方位、空间推理等内容。

层次化设计是本次实践的精髓。每一周的主题都细分为四个螺旋上升的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聚焦于感知与识别,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升级):强调理解与应用,进行简单的迁移。

·第三层次(进阶):挑战分析与综合,解决更复杂问题。

·第四层次(高级):鼓励创造与评价,实现思维的跨越。

例如,在“集合关系”周,任务从交集(找共同)到并集(合起来),再到差集(找不同),最终至补集(找全集里缺少的部分),逻辑严密,梯度清晰。

二、实践中的跨界融合与惊喜发现

在实施中,我们有意打破了数学的学科边界,进行了跨领域融合的尝试,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模式”模块中,我们不仅引导幼儿发现 ABAB、AABB 等图形模式,更将模式思维延伸至语言领域。我们鼓励孩子发现和创造词语中的模式,如ABB(红彤彤)、ABAB(雪白雪白)、ABCC(兴致勃勃)等。这种融合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模式”这一数学概念,并非只存在于操作卡上,它同样隐藏在美妙的语言世界中。这不仅深化了他们对模式普遍性的理解,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深度学习藏在跨界探索中”的理念。

三、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深度反思

尽管框架系统、设计用心,但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后,我们通过持续观察和记录,发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 材料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打卡任务多以平面化的操作纸为主。这种形式对于部分天生对符号、线条敏感的孩子有效,但难以吸引所有幼儿。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对数学敏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的孩子会乐此不疲地挑战更高层次;而觉得枯燥的孩子则浅尝辄止,甚至避而远之。最终,班级的整体参与度未能过半。这迫使我们必须反思:如何让材料从“平面的、静态的”转变为“立体的、可操作的、游戏化的”,让数学变得可见、可触、可玩?

2. 评估体系繁琐,教师负担过重:初期,我们采用了“为每个孩子的每次操作拍照并集成电子相册”的方式,旨在留下最完整的过程性记录。然而,这一方式的工作量极其庞大,严重挤占了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的时间,最终因不可持续而被放弃。随后我们改用多色电子表格打勾法(如:未完成 - 红色,完成第一层次 - 黄色,完成第二层次 - 蓝色等),虽简化了流程,但记录依然相对孤立,难以直观、动态地呈现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轨迹,以及班级整体的薄弱点所在。我们亟需一种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科学反映个体与集体发展水平的评估方式。

3. 目标颗粒度需细化,年龄适应性待加强:本次实践是在大班进行的。若要将此模式下沉至小班或中班,当前的目标层次划分仍显粗糙。低龄幼儿的思维更具体,发展差异更大,需要我们将每一个核心经验点拆解成更微小、更精准的阶梯。例如,“按属性分类”在小班可能需要从“按一种特征(颜色)”开始,到“按另一种特征(形状)”,再到“听指令拿取”,每一步都是关键的发展。

四、未来改进的方向与策略性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后续思考将围绕以下三个方向展开:

1. 材料革新:从“平面作业”到“立体情境游戏”

生活化与立体化:摒弃大量的操作纸,设计更多实物操作盒。例如,“集合分类”不再是用笔圈出,而是提供一篮混合的豆子、钮扣、积木,让孩子用不同的筛子、盘子进行真实分拣。“模式扩展”可以用串珠、乐高积木、不同颜色的瓶盖来完成,成果是一个可以拿在手里的手链或模型。

游戏化与叙事化:赋予数学任务一个有趣的“外壳”。例如,“测量”活动可以变成一个“为小动物造家具”的项目,孩子需要测量玩偶的身高,从而决定小床的长度和高度。“空间方位”可以融入“寻宝游戏”地图中。让数学学习隐藏在好玩的游戏背后。

2. 评估优化:借助技术,实现“科学减负”与“精准画像”

简化记录工具:坚持使用优化后的电子表格,但设计更科学的字段。不仅记录“是否完成”,更具体的指向孩子达成目标的评估标准。

善用 AI 与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问卷星等形式,将评估指标电子化,教师现场用手机或平板即可快速点选记录,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图表。这既能自动统计班级整体完成情况,也能生成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曲线,让教师一眼看出个体的进步和群体的共性需求,真正让数据为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3. 目标细化:基于观察,构建园本化的数学发展阶梯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将现有的四大层次目标,针对小、中、大三个年龄班,进行进一步的解构和细化。参考《指南》和《核心经验》,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具体、更微观的“数学发展观察指标”。例如,将“模式”的发展细分为:能识别AB 模式→能复制AB 模式→能扩展AB 模式→能识别ABC 模式→能创造AB 模式→能转换模式(如将红蓝红蓝转换成大小大小)……。这不仅能指导教师更精准地设计材料,也能让评估更有据可依。

五、结论

总而言之,本次大班数学个别化打卡的实践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系统性的深度探索。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基于核心经验的数学学习框架,并通过跨界融合丰富了学习的内涵。实践中暴露出的兴趣维持和评估效率问题,恰恰指明了专业成长的新方向。

未来的教育之路,要求我们不仅是活动的执行者,更是永不停歇的思考者、反思者和创造者。我们将努力让材料充满诱惑力,让评估变得轻松而富有洞察力,让目标设定能精准匹配每一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最终,我们希望孩子们不是在“完成打卡任务”,而是在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会思考、会联系、热爱探索的主动学习者。而这,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