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意国画”教学的童趣化实践策略与育人效果评估
杨晓玲
成都市双流区龙池学校 610200
【引言】
写意国画在经过了长期发展后,独特的笔法笔触画风使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具有极为深刻的艺术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写意国画融入于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能够有效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培育和引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写意国画的引领之下获得审美能力、创新性思维的全面提升。然而以往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导致学生对写意国画的认知理解深入度,学习积极性不足。现阶段急需要加强对童趣化教育思想的全面引进,使得写意国化教学模式更贴合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认知特点,真正为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更好的开展学习,保驾护航。
一、构建游戏化情境,降低认知门槛
以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而言,如果在为其进行写意国画引进时,只是单一的,从技术技法讲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很容易会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外加写意国画对小学生而言存在有较高的学习压力和难度,为此引进游戏化教育理念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具有有意义和价值。但是在游戏引进时,老师要多多关注学生所需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不能因为游戏的构建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也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老师也可以切实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全面引进,实现整体游戏环节构建的质量效果得以提高。
例如,在五年级《缤纷的脸谱》这课中。教材内容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引导。在课堂中,根据脸谱的颜色让学生将对应的历史角色连线配对,采取公平竞争,鼓励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在课堂上深化游戏化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即兴创作,为自己设计一款脸谱,既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检测,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审美情趣。因此构建游戏化情境,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门槛,深化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对生活化情境的构建,提高学生体验感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没有较强的认知,所以也没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局限于他们自我感知以及对生活的看法,为此老师要将抽象的写意国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下,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才能提高学生融入于写意国画中的积极性,才能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效能、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让学生的写意国画不再仅仅是临摹、照搬照抄,而是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例如,在四年级《视觉乡愁》这课中。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通过视觉去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长辈们口中的故事,体会乡愁。这就要求学生走到生活中去,通过询问走访进行了解。教师鼓励学生去与他人沟通,让学生懂礼貌,用心倾听,用心体会,感受家乡的乡愁。当学生被乡愁动容时,那么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养成。将生活化情境构建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综合素养。
三、将写意国画与故事传说等融合,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将与写意国画相关的故事传说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开阔,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写意国画绘制的过程中,有更加深刻的感慨感知和体会,为学生真正融入于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对写意国画有更清晰的探索、认知、思考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引进学生熟悉的故事和传说,也能够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我画自己》这课中。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描述完成一幅自画像。为加深学生对自画像的理解,教师引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例会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话语,并让学生了解自画像对一个人有多重要。让学生重视自画像的完成。同时,引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改进和革新的背景下,将写意国画融入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优质度和深入度,同时也能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成长和发展。但当前写意国画教学中童趣性不足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所以现阶段急需要加强对写意国画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借助于童趣化思路助力学生学习优化完善,为后期学生获得全方面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捷华. 融合“地方特色”小学写意国画单元教学 [J]. 文理导航(上旬 ), 2025, (06): 91-93.
[2] 孙秋淑. 小学美术“写意国画”教学实践 [J]. 陕西教育( 教学版),2024, (12): 66-68. DOI:10.13617/j.cnki.sxnedu.2024.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