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研究

作者

范兴隆 苏鹏 颜文超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战略选择。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是实现科教融汇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可以将教育、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科教融汇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关联

(一)科教融汇的内涵

科教融汇是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它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与科技、产业协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

1. 人才培养。产业学院以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首要任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 科技创新。产业学院依托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社会服务。产业学院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科教融汇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关联

1. 目标一致性。科教融汇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二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 相互促进。科教融汇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同时,产业学院建设也为科教融汇提供了实践平台,推动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入实施。

三、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审视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这些政策文件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二)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该学院以培养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华为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开展师资培训等方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2. 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淄博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学院。该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了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机制构建

(一)目标协同机制

1. 确立共同发展目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必须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发展目标应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各方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的目标体系。

2. 细化阶段目标与考核。为了确保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其细化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方法。阶段目标应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考核指标应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动态化。

(二)动力驱动机制

1. 内部动力激发

(1)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应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要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方面

企业应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企业可以获得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服务支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外部动力营造

(1)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建设质量和发展方向。

(2)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动力。学校和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科技创新方向,提高产业学院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行业竞争

行业竞争也可以激发学校和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和学校进行竞争,学校和企业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和水平,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三)资源整合机制

1. 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

(1)师资融合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课程融合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管理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要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实训基地融合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技术和管理的共享。同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

2. 科技资源引入与转化

(1)引入科技资源

产业学院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等的合作,引入前沿科技资源。通过开展科研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和产业应用成果。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四)协同育人机制

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1)政府主导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建设质量和发展方向。

(2)学校主体

高职院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企业参与

企业应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实践教学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考核评价。

(4)行业协会指导

行业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对产业学院的行业指导和服务。同时,要组织开展行业技能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产业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2. 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加强实践教学

产业学院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规范。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产业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科教融汇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具有目标一致性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目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在政策支持、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充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 构建目标协同、动力驱动、资源整合、协同育人、保障支撑等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未来发展展望

1.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建设质量和发展方向。

2. 完善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加强资源整合。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强科技资源的引入和转化,提高产业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5. 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产业学院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要加强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产业学院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

总之,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机制,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福凯 , 高晶 , 赵建辉 .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逻辑、现实掣肘与发展进路 :[J]职教论坛 2021(05):154-159.

[2] 陶红 , 左芬 , 徐文梁 . 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生成、困境审视与推进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40-43.

[3] 汪慧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J] 科技风,2021(02)69-70.

[4] 尹伟民 , 孙健 , 李德方 .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及保障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22-27.

依托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教融汇视域下山东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ZSMS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