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黄琳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苏州市张家港市 215600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承担价值观塑造任务的重要部分,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处于道德观念初步建立、人格特质逐步发展关键期的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20 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个体积极情绪、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系统,主张通过激发个体自身积极力量促进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与小学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高度契合。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融入小学德育,能使德育重点从纠正不良行为转向培育积极品质,通过发现并强化学生身上的善良、责任等品质,让学生在积极心理体验中主动接受道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核心目标聚焦于学生内在道德自觉的形成,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先培育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心理品质,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已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这一核心目标的推进包含三个具体层面:首先是积极情绪的培育,教师需通过德育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愉悦感,以及在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后获得的成就感,借助这些积极情绪的积累,增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情感认同,促使学生从内心接纳道德规范的价值;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教育者要将责任意识、合作能力、同理心、抗挫折能力等品质作为培养重点,这些特质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可以在学生面临道德选择情境时,帮助他们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正确判断;最后是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学校和教师需引导学生在与同学、教师、家长的日常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感受、理解他人的需求与处境、主动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又能反过来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德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较于传统德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德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在成长,不将德育看作单纯传递道德规范的静态过程,而是视为学生自身积极品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态过程,这种目标定位充分契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德育教育实施路径
(一)构建积极品质成长档案,实现德育评价的个性化与动态化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小学德育教育需通过构建积极品质成长档案,以动态记录与个性化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这一做法能有效弥补传统小学德育评价的明显局限。传统小学德育评价的过程多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评价内容集中在学生是否遵守校规校纪,评价结果仅以优秀、合格等固定等级呈现,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也难以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的积极品质。
积极品质成长档案在内容设计上,需涵盖学生在课堂互动、课间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不同场景下的表现,且档案的记录主体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还需纳入学生自己、同学与家长。每周德育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一周内的行为,记录下自己认为表现出积极品质的具体事件,例如帮助同桌整理文具、主动捡起教室地面的纸屑、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承担任务等,同时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这些事件中的感受与思考;同学之间可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发现彼此身上的积极品质,并在档案中补充相关的具体事例;家长则需要记录学生在家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主动分担家务、礼貌对待家人等,通过这些记录形成家校协同的评价机制。小学生情绪丰富,可塑性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应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二)设计积极德育活动课程,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德育活动课程,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投入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这一课程设计能有效解决传统德育活动的明显不足。
积极德育活动课程可具体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积极实践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爱心帮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帮助的对象,可能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能是校园里的保洁阿姨、保安叔叔,学生需要根据帮扶对象的需求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比如每天帮保洁阿姨整理清洁工具,每周帮学习困难的同学辅导一次作业,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切实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同理心;第二类是积极分享类活动,比如每月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德育方面的进步与收获,分享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也可以是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其他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受到启发,同时分享者也可以在他人的认可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强化积极行为。
在积极德育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比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详细描述活动中让自己感到快乐、自豪的瞬间,教师通过收集这些感受记录,分析活动对学生积极情绪产生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活动设计,让每一次德育活动都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
(三)搭建家校社协同的积极支持系统,营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
在学校层面,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沟通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德育表现,更需要向家长传递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开展积极的德育实践。比如教师可每月举办一次“家长课堂”,课堂内容包括如何发现孩子的积极品质、如何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的道德行为、如何在家庭中营造积极的沟通氛围等,同时向家长推荐适合家庭开展的德育活动,如“家庭感恩时刻”——每天晚餐后,家庭成员轮流分享当天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家庭责任小任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
结束语: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并非对传统德育教育的否定,而是在传统德育教育已有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将关注点先转移到学生的积极品质培育与潜能开发上,改变过去德育教育中“问题导向”思维模式,凭借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丰富的德育活动形式、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动力,最终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德育效果的深化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辛 学 伟 . 基 于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小 学 德 育 实 践 [J]. 林 区 教学 ,2025,(05):103-106.
[2] 吴丹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构建小学德育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