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抽象名词+ 上”结构词义组配汉日对比研究

作者

杨菁菁 金秀东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和方位结构通常会和名词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空间关系,且搭配的名词不仅是表示物的具体名词,还有表示概念的抽象名词。比如,“生活上”“客观上”。此外,在日语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因此本文对抽象名词与“~上”的组合差异性进行对比。

汉语方位词“~ 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搭配、结构分析,日语的研究主要是意义、对比分析。汉日对比分析也有很多。意义上,李活雄、张麟声(2001)对比了「うえ」和“上”的引申义的异同点。结构上,崔美红(2015)说明“うえ”、“上”与什么样的词组合,形成什么样的构造,且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但该文章探讨的对象主要为“具体名词 + 方位词”,没有对抽象名词进行详细分析。因此,本文试从与“~ 上”搭配的抽象名词出发,对比其异同点,由此来探究汉日组合中“~ 上”的空间义及空间隐喻的差异。

本文研究方法为,首先根据先行研究明确抽象名词的定义和意义分类。其次,通过 BCC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WJ 语料库(『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以品词大类为名词,并以后接“上”为限定条件进行搜索,分别得到 2935767 个和 27275 个结果,以此为语料进行研究。在明确抽象名词及其类别的基础上,分析语料中前项抽象名词 , 对比其异同点,并尝试从认知角度探求原因。

一、汉日抽象名词定义和分类

本文采用曹爽 (2018) 的标准,从意义的角度对抽象名词进行界定。因为思维不同于语言,是世界共有的,因此意义分类同样适用于日语。抽象名词的意义分为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即:非具体性、强建构性(指需要有人参与进来或创造的概念、事物等)、无直感性;后者则指抽象名词的弱空间义和强性质义。在此界定基础上,本文结合先行研究,将抽象名词分为知识学科类、性格属性类、事物属性类、活动场合类、情感意识类、视角类、语言表达类、事件类、时间点类、时间段类。

二、汉日抽象名词的搭配情况

以下为语料库中抽象名词与“~ 上”的搭配情况。

汉语中可以搭配的是:知识学科类,如数学、艺术、化学;部分社会领域类,如社会、教育、政治;性格属性类,如气质、性格、性情、地位、名誉;事物属性类,如构造、机能、形状、价格、高度、面积、速度、效率;活动场合类,如决赛、开幕式、运动会;部分情感意识类,如爱情、情感、思想、印象;视角类,如客观、名义、表面、原则;时间点类,如气头、风头、节骨眼儿。不能搭配的是:部分社会领域类,如政界、文坛、娱乐圈、文艺界;部分情感意识类,如梦、回忆、记忆;语言表达类,如方言、话语;事件类,如内战、战乱、灾难;时间段类,如时期、年代、阶段。

日语中可以搭配的是:知识学科类,如芸術、数学、化学;部分社会领域类,如社会、教育、政治;性格属性类,如気質、性格、性情、地位、名誉;部分事物属性类,如構造、機能、スタイル、価格、面積、効率;部分情感意识类,如感情、思想、印象;视角类,如客観、名目、表面、原則。不能与(の)上1搭配的是:部分社会领域类,如芸能界、政界、文壇;部分性格属性类,如名誉;部分事物属性类,如高度、速度;活动场合类,如決戦、開幕式、運動会;部分情感意识类,如愛情、夢、回想、記憶;语言表达类,如方言、言語;事件类,如内乱、戦乱、災難;时间点类,如瀬戸際;时间段类,如時期、年代、段階。

三、汉日对比及原因分析

3.1 汉日抽象名词的相同点及原因

汉日中“~ 上”都可以与知识学科类、部分社会领域类、部分性格属性类、事物属性类、部分情感意识类、视角类搭配。其具有较强的平面义,与“~ 上”组合可以表示从整体的某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汉日中“~ 上”都不能与语言表达类、事件类、时间段类、社会领域类(带有边界意义)、情感意识类(存在开始和结束两个端点)搭配。从意义上看,事件类名词蕴涵了一个事件过程,并将从开始到终结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具有 I+ 过程性】、 I+ 动态性】、 I+ 时间性】的语义特征。其他类别从意义特征来看,也都存在隐含的边界意义,不能被看作是整体的一个角度。

因此,部分抽象名词可以与“~ 上”搭配,将其看成某个整体中的一个平面,在认知上加以凸显,即所谓的“平面隐喻”。在汉日的表达中“~ 上”的“平面隐喻”类似。而汉日的“~ 上”都不可以接在隐含边界意义的名词后,都不能表示“容器隐喻”。

3.2 汉日抽象名词的不同点及原因

汉语的“~ 上”可以与活动场合类搭配,强调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忽略其发生的连续性和过程性;而日语中没有这种情况。汉语中“~ 上”可以与时间点类搭配。蒋夏林(2023)认为“在气头上”等一系列结构所陈述的状态都是异乎寻常的,含有极强的程度义,到达了顶点或顶峰状态, 因此是“~ 上”具有零维点状空间域的投射,即点状隐喻;日语中,“~ 上”没有这个用法。

日语中没有性格属性类“名誉”的搭配语例;没有事物属性类“高度、速度”的搭配语例。但是其具体的原因还未深入考察。

四、结论

1 为防止搜索范围小而导致没有找到该语例,因此对“名誉 +ϕ+ 上”的搭配进行了查找。

本文主要考查了“抽象名词 + 上”的结构组配情况。

汉日中“~ 上”都可以与知识学科类、部分社会领域类、部分性格属性类、事物属性类、部分情感意识类、视角类搭配;都不能与语言表达类、事件类、时间段类、社会领域类(带有边界意义)、情感意识类(存在开始和结束两个端点)搭配。因为都可以表示“平面隐喻”,不能表示“容器隐喻”。

汉语的“~ 上”可以与活动场合类搭配,因为可以强调把活动的过程作为整体来看待的“平面隐喻”。还可以与时间点类搭配,表示“点状隐喻”。日语的“~(の)上”,无性格属性类“名誉”、事物属性类“高度、速度”的搭配语例,但还未进行深入考察,无法判断其属于个例还是认知差异导致。因此,将其作为之后的考察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爽 . 抽象名词的确定标准及原型效应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54(03):103-108.

[2] 曹爽 . 基于整体和平面的隐喻 :“N_ 抽 + 上”的认知语义分析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43(01):184-188.

[3] 陈红 . 汉日语方所表达比较 [J].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02(3):48-53.

[4] 蒋夏麟 . 抽象名词与“在 ...... 上 / 里 / 中”的组合研究及教学建议[D]. 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 2023.

[5] 童盛強 .「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1).

[6] 杨义良.“NP 抽+ 上”结构式中方位成分的虚化及附缀化特征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

[7]2019(5):149-156.

[8] 影山太郎.『日英対照動詞の意味と構文』[M]. 大修館書店, 2001.

[9] 寺澤知美 . 現代中国語の方位詞“上”と“里”に関する [D]. 研究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論文, 2013.

[10] 張麟声・李活雄 .「日本語の『( の ) 上』と中国語の『上』をめぐって [J]. 日本語学 明治書院 , 2001(1).

[11] 山梨正明 .『認知文法論』[M]. ひつじ書房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