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内涵与实施分析

作者

谢娟

重庆市渝北金港国际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112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育人方向,为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背景条件。由于劳动教育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小学今后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关注成果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基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开展成果评价,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提高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与配合度。

一、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内涵:从政策要求到育人本质

在2020 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我国又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个教育阶段需将劳动素养纳入针对学生的素养评价范围内。从劳动素养的内涵来看,其包括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价值观情况、劳动习惯养成情况以及劳动能力等。从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可使得学校与教师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劳动教育计划,可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开展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可端正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提高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深化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可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1]。

二、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指标构建:分层化设计劳动素养评价维度

为提高小学劳动素养评价质量,学校需做好对于劳动教育具体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对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做好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后续开展劳动素养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制定上,可将劳动素养分为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在确定四个维度之后,需针对每个维度的指标进行细化,保证所制定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在劳动观念指标的制定上,可将对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情况、对于劳动以及劳动者的尊重情况以及对于劳动的参与情况和热爱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在劳动能力的评价指标制定上,需评价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劳动技能提升情况;在劳动习惯和品质的评价指标制定上,可评估学生在劳动中的坚持情况、对于劳动成果的珍惜情况以及吃苦耐劳品质的形成情况等;在劳动精神的评价指标制定中,需评估学生对于劳动最光荣的认同情况以及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等。在制定指标之后,由于小学各个学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方面均存在差距,需结合指标要求适当调整具体的评价内容,保证所设计的劳动素养评价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劳动教育要求 [2]。

(二)方法革新: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动态评价模式

在过去,部分学校由于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其在开展劳动素养评价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部分学校并不针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情况展开评价,还有部分学校尽管开展评价。但仅以评价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对于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主,欠缺对于学生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等维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较为单一,大多以考试形式开展,无法发挥素养评价体系在提高小学劳动教育质量中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针对此,在设计劳动素养评价的过程中,学校还需针对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可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在终结性评价的制定上,学校可结合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考试,评估学生对于基础劳动知识的了解情况,并利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评价 [3]。

而在过程性评价中,学校可为学生建构劳动教育档案,及时更新上传学生的劳动成果以及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学校也可采用积分卡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即在每个学期开始时由学校为学生发放积分卡,积分卡中应具体标注积分标准,学生每完成一项其中的任务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学校可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对于积分较高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激励并在评优中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动性。

(三)主体优化: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元评价共同体

在评价主体的优化上,除由学校以及教师承担评价任务之外,可引入多元主体的方式开展评价。可为学生制定基于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结合评价指标开展自我评价,并鼓励学生之间利用评价指标开展互相评价,使得学生在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在劳动素养形成中存在的欠缺之处,更学习借鉴其他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指明学生后续努力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家长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可引导家长参与到针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中。学校可为家长设计评价量表,引导家长结合评价量表开展对于学生的素养评价,便于家长与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提高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

结语:

做好劳动素养评价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在小学开展劳动素养评价中,需做好评价指标的制定,并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进行改革,提高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客观性,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雯芩 , 吴胜秋 . 小学阶段劳动素养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 基于江西省 4 所小学的调查分析 [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40(01):81-87.

[2] 刘雯 , 徐红 .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评价助力核心素养提升 [J]. 考试周刊 ,2024,(40):1-4.

[3] 王元玲. 情境·支架·评价: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项目的实践探索——以“指尖上的传承”项目为例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3,39(12):42-45.

[4] 黄婷 . 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以”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为实践载体 [J]. 智慧少年 ,2024(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