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多维度视角的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策略分析

作者

王曙光

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2368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亳州市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对其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状

近年来,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按照“精准排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完成1380 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成率为 76.6% ,超额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亳州市以“治理 + 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个一”的水环境治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水环境治理效能,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如利辛县胡集镇孙大庄村,通过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了“环村水循环系统”,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冯村的元宝塘,则以强化群众参与为手段,实现了污水的全面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目前,亳州市正在加紧对剩余水体进行治理,力争在 2025 年前完成该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为创建江淮粮仓,华夏酒都,世界中药之都奠定坚实的水生态环境基础。

三、多维度视角下的治理策略分析

(一)有效政策实施

亳州市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通过制定《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该方案明确了市、县、乡镇三级管护包保制度,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镇配合、村级落实”的四级联动机制 [3]。市级部门负责不定期抽查督导,县区领导包保乡镇,乡镇领导包保行政村,行政村干部包保具体水体,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同时,方案将农村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 1+3+1 ”水体巡查管护队伍,即市级督导、县乡村三级包保、乡镇综合执法队常态化巡查。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实现了责任到人,还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动态清零问题水体,确保了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例如,望疃镇卫星河通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结合农村公益性岗位加强水体巡查管护,成功实现了从黑臭水体到“净水、活水、清水、怡水”的转变。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技术创新,实现智慧管护

亳州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高、空、低”多层次的智慧管护网络。通过亳州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平台,整合高塔实时监控、无人机定期巡检和现场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了对水体水质情况的实时掌握和高效管理。

例如,利辛县胡集镇孙大庄通过设置水循环装置和连通水系,打造了环村水循环生态沟渠系统,显著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此外,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冯村元宝塘在治理过程中,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参与管网设计和施工监管,同时借助科技手段优化治理方案,实现了治理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治理的精准性和长效性,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公众参与,积极发挥群众主动性

亳州市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在缺乏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情况下,项目建设单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逐户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方案,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冯村元宝塘通过群众自发捐款和参与施工监管,开创了群众自治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此外,谯城区十河镇西关村村民自发成立“忠义志愿队”和“忠义管护小分队”,积极参与拆除危房、旱厕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的问题线索征集专栏,亳州市畅通了群众反馈渠道,形成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公众的广泛参与不仅提升了治理效果,还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通过奖补政策实施经济激励

亳州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4]。蒙城县印发的《2024 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实施了“678”奖补政策,对治理投资 5 万元以上的水体,按完成时间给予 60% 、50% 、 40% 的奖补,极大提高了乡镇的治理积极性。通过这一政策,蒙城县累计完成黑臭水体治理109 条,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谯城区和利辛县也通过整合乡村衔接资金,分别投入 2000 万元和 1800余万元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奖补政策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还激发了基层的创新活力,为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生态修复,实现生态循环

亳州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利辛县胡集镇孙大庄针对水体流动不畅的特点,采用水系连通、水生植物等措施,建立了环村水循环生态沟渠体系。望疃镇卫星河经“净水”、“活水”、“清水”和“怡水”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手段,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了重建。

另外,亳州市通过“小三格进户法 + 生态滤池”、“大三格 + 人工湿地”等技术,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如孙集镇刘营社区的“五和湖”,通过水系连通、生态护坡、水生植物等措施,使黑臭水体由黑臭变为生态景观,带动了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生态修复措施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支持,达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目的。

结语:

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对策是从多维角度进行综合治理,达到环境与社会双丰收的目标,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平台应用,优化监督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为建设“江淮粮仓”、“华夏酒都”和“世界中药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李学依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出台 农机行业迎来商机[J]. 中国农机监理,2022(3):11-13.

[3] 崔艳智,贾小梅,黄亚捷,等 .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J].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3):54-59.

[4] 李涛,龚逸,蔡浩瀚,等.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发展现状[J]. 水处理技术,2024,50(4): 8-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