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应用方法探究

作者

马良浩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重要使命。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对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学习的需求。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资源的广度与深度,是实现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层次浅表化:许多教师对信息化的应用仍停留在“PPT 替代板书”、“投影替代课本”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仅作为知识呈现的工具,未能真正与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深度融合,未能引发教学结构的深层变革。

2. 资源使用不当:部分课堂过度追求视听效果,堆砌图片、视频、音频,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注意力,违背了语文教学“以文为本”的初衷。

3. 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新型教学软件、平台的学习和使用存在困难,难以设计出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

4.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不足:很多信息化课堂依然是教师主导下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超越工具层面,从重构教学流程、赋能学生学习的角度,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模块。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化抽象为形象,重反馈与规范

动态演示,巧记字形:利用动画软件(如 Flash、万彩动画大师)将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对易错字、象形字、会意字进行拆解和演绎,如演示“燕”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告别枯燥的机械抄写。

交互软件,巩固练习:运用识字APP(如“洪恩识字”、“悟空识字”)或希沃白板中的汉字游戏功能,通过闯关、配对、拼图等游戏化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巩固识字效果。

AI 评价,规范书写:利用智慧课堂的书写板或配有 AI 评字系统的应用,对学生书写的汉字进行实时测评,从笔画顺序、字形结构、书写工整度等方面给予即时反馈,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二)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拓展维度,深化感悟

创设沉浸式情境:在教学古诗、写景散文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风光视频、历史纪录片片段,如学习《观潮》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视频,将学生迅速带入文本情境,激发情感共鸣,深化对文本意境的理解。

构建群文阅读资源库: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或云盘,建立分类电子阅读资源库,如“寓言故事专题”、“四季之美专题”等。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群文阅读,并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如 XMind、MindMaster)梳理文章脉络,比较不同文本的异同,提升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利用班级博客、微信群、专门的阅读 APP(如“班级优化大师”的讨论区),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读书分享、读后感交流,打破课堂时空限制,让阅读后的思想碰撞得以延续。

(三)写作教学:丰富素材,精准评改,分享激励

VR/AR 技术丰富体验:对于“难忘的一次活动”、“我的家乡”等写作主题,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亲临”难以实地体验的场景,或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静态图片变为立体模型,为学生提供鲜活、直观的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之炊”的困境。

云端协作与精准评改:利用“腾讯文档”、“金山文档”等在线协作工具,开展小组协作写作,共同编辑同一文档。教师可通过“石墨文档”的批注功能或智慧作文测评系统,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精细批改,系统还能自动分析词句、标点错误,给出修改建议,提高评改效率。

创建成果展示平台: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制作成电子文集、美篇或通过班级公众号发布,赋予学生写作的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搭建舞台,合作探究

利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将口语交际的技巧、要求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视频,课前推送给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时间则充分用于模拟情景、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实战演练,提升课堂效率。

开展项目式学习(PBL):在“探寻传统节日”等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引导学生分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问卷调查、录制采访视频,最终用 PPT、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筛选、整合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利用录音录像功能进行复盘:将学生的演讲、辩论、话剧表演等录制下来,回放观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现优点与不足,针对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四、实施信息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坚持“语文性”本位:技术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一切信息技术的运用都应紧扣语文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和运用,避免华而不实的技术炫技。

强调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冰冷的屏幕不能替代教师温暖的鼓励和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互动。信息化教学应设计更多生生、师生互动的环节,技术是桥梁,而非壁垒。

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学校应组织系统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并建立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关注数字鸿沟与用眼健康: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设备差异,避免布置强制性、高要求的线上作业。同时,要严格控制课堂屏幕使用时间,保护学生视力。

五、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叠加于传统课堂之上,而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支点。通过在不同教学模块中创新应用信息化方法,我们能够创设更生动、开放、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赋能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未来的探究应更侧重于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分析与精准辅导,这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陆 . 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