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学习策略研究
张晓雯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启发式学习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学习策略,详细剖析其内涵、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场景,深入探讨多种实用的启发式学习策略,同时针对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合理运用启发式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学习策略;思维能力;教学质量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 “填鸭式” 教学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启发式学习策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巧妙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学习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启发式学习策略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内涵
启发式学习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师的 “启” 和学生的 “发”,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如设置疑问、提供线索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而非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2.2 重要性
在启发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有趣问题和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后,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 “三角形内角和” 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裁剪三角形的三个角并拼接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这种方式比直接告知学生结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学习策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面对问题时,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 “鸡兔同笼” 问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如列表法、假设法等,学生在探索多种解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和锻炼。
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更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学习策略
3.1 问题情境启发策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时,教师可以创设 “超市购物” 的情境,摆放一些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如何付钱、找钱等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人民币换算和计算的学习兴趣。
3.2 类比启发策略
将新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分数与除法进行类比,让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通过这种类比,学生可以借助已熟悉的除法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降低学习难度。
3.3 直观演示启发策略
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 “圆柱的体积” 时,教师可以通过将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积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直观演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3.4 操作实践启发策略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方格纸、图形卡片等工具,亲自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5 讨论交流启发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 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 “如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讨论中会提出不同的想法,如利用影子的长度进行测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等。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拓宽思路,学习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四、启发式学习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1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实施启发式学习策略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而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能力不同或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同导致的。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思考和回答。对于性格内向、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如通过提问简单问题,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2 启发引导的时机和程度难以把握
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可能会出现引导过早或过晚、引导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引导过早,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引导过晚,学生可能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思考;引导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过少,学生可能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但又处于 “愤悱” 状态时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引导的程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提升能力。
五、结论
启发式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问题情境启发、类比启发、直观演示启发、操作实践启发和讨论交流启发等多种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启发引导时机和程度难以把握、教学时间把控困难等问题,但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精准把握启发引导时机和程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启发式学习策略,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