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中革命故事的教学策略研究
宋晓洁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汇贤小学 250000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国家历史、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与实施,有益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1]。所以,进行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中革命故事的教学策略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中革命故事的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红色革命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其重要性。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中带有的红色革命故事,设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做到精准教学。也有部分教师不拘泥于课本中的故事,还会通过数字化技术收集相关的资源,比如课外的红色革命的故事、视频、图片等等,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少部分的教师,能够结合地域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当地的纪念馆和历史人物等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小学生的生活时代和革命战争年代的环境极为不同,这也给小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带来了隔阂,不能产生情感共鸣。接着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存在偏差,比如太注重思想上的教育,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二者无法平衡。也有部分教师不能深度挖掘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细节,还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的简单化总结,没有引导学生贴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内心。还有教师教学的方法依旧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二.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中革命故事的教学策略
2.1 设置具体情境,破除时空隔阂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的影像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者为什么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寻找救国之路。还可以使用恰当的红色经典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或者通过教师或者优秀学生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进行情境创设。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VR 和AR 设备,让学生走进虚拟的战役遗址,更有效的打破时空界限。通过情境设置,能够打破学生和革命故事之间的隔阂,让历史在他们的心里变得鲜明,为后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物、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7 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情境来打破时空隔阂。教师可以在课前搜寻有关海难现场的资料,例如游轮沉没的纪录片的片段,要能展示出海难的破坏性和人类的渺小的对比。学生们通过直接观看实际救援的场景和船长指挥的画面,能够从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并且产生敬畏之心。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紧张、悲壮的音乐片段,在低沉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在这样危机时刻,如果你是船上的遇难者,你第一时间会干什么”,由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教师还能用沉稳冷静的语气进行示范朗读,比如“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让学生体会船长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感受船长坚守规则、保护弱者的品质。
2.2 围绕学生主体,设计多样活动
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必须靠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思考,所以只靠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要想做到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来。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平衡知识教学和活动体验,这些活动也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和深度理解革命精神。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深化情感;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会等等,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人物精神也能触动学生;还能通过创作连环画、海报或者学唱有关的经典红歌……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7 单元《挑山工》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挑山工负重前行的图片,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发出提问“通过这些图片和文章的描写,挑山工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享。教师还能通过组织小组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小组探讨“普通的登山游客和挑山工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结束和总结之后,教师要引出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再发出提问“这样的精神你能联想到哪些革命故事或历史人物?”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和民族复兴依旧离不开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师可以在课程的结尾设置一个海报创意活动,通过小组合作,选择文章中体现挑山工精神的场景,用画笔绘制,小组展示成果并且简单介绍。
2.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共情能力
如果红色革命故事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对历史的缅怀和歌颂革命精神,没有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和价值判断相结合,那么也难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革命者身上的品质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核心人物在面临抉择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换位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关注当下社会中体现革命精神的平凡事迹和英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8 单元《宝葫芦的秘密 ( 节选 )》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如果有一个宝葫芦能满足你的愿望,你想不想得到,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分享,显现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接着进行通读课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王葆想让宝葫芦解决的烦恼,并且发现王葆想要不劳而获。接着教师可以回顾对比之前的教学内容,比如黄继光的担当精神、挑山工的脚踏实地等等,接着发出提问“当革命者在遇到危机和困难时,只想靠宝葫芦,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意识到奋斗、脚踏实地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最后聚焦学生的生活,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不用宝葫芦,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坚持,克服困难的人?”让学生关注到比如努力练习的运动员、认真值日的同学、精心备课的教师等等。通过这些平凡小事,让学生明白,这些品质也是革命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红色教育中革命故事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停留在铭记历史,更让学生在传承与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在未来,教师依然要探索符合小学生认知的教学路径,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小学生心中扎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金萍 . 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与教学实践 [J]. 亚太教育 ,2025,(06):16-19.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5.06.006.
[2] 郭晓婷 .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题材课文的教学方式新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4):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