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能源接入的电力工程电网规划优化策略
陈志敏
淄博光明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背景下,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凭借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其大规模接入对现有电网的规划、运行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优化电网规划,以适应新能源接入的需求,实现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当前电力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电力工程电网规划现状
1.1 传统规划模式与新能源特性不匹配
当前电网规划仍以“负荷预测—电源规划—网架构建”的传统流程为主,但新能源(如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导致传统规划方法难以准确预测其出力。例如,光伏发电在夜间无输出,风电受风速影响波动剧烈,使得电网的功率平衡和调峰能力面临挑战。此外,新能源的地理分布与负荷中心往往不匹配,进一步增加了电网规划的复杂性和输电成本。
1.2 电网灵活性与调节能力不足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电网需要更高的灵活性来应对发电侧的波动。然而,现有电网的调节资源(如火电调峰、抽水蓄能)配置不足,且部分区域调峰能力已接近极限。例如,在新能源占比高的地区,火电机组需频繁启停或深度调峰,导致设备损耗加剧、运行成本上升。同时,储能技术虽发展迅速,但成本较高、商业化应用规模有限,难以完全满足电网的调节需求。
1.3 数智化水平与协同机制待提升
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实时监测、预测和调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电网的数智化转型仍存在短板:一是数据采集与共享不足,新能源发电、气象、负荷等数据分散,难以支撑精准规划;二是源网荷储协同机制不完善,新能源、储能、用户侧资源缺乏统一调度平台,导致消纳效率低下;三是规划工具落后,部分地区仍依赖人工经验或静态模型,难以适应新能源的动态变化。
2 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2.1 供电特性变化
传统能源发电如火力发电,其输出功率相对稳定可控。而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例如太阳能发电在夜间无法进行,风能发电在风速不稳定时输出功率波动较大。这种供电特性的变化使得电网的功率平衡难以维持,增加了电网调度的难度。
2.2 电能质量问题
新能源接入可能导致电网的电压波动、频率偏差以及谐波污染等电能质量问题。以风力发电为例,风速的突然变化会引起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快速波动,进而导致电网电压的波动,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2.3 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新能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分散性,与传统能源集中供电模式不同。这就要求电网规划需要考虑更多的接入点和更复杂的输电线路布局,增加了电网规划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还需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储能设施和智能控制系统,进一步对电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基于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优化策略
3.1 加强电网灵活性建设
为应对新能源接入带来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加强电网灵活性建设是优化规划的核心策略。首先,需着力提升电源侧灵活性,在规划中合理配置燃气轮机、抽水蓄能等快速响应电源,使其能够迅速调整出力,平抑新能源的发电波动,保障供电可靠性,例如在光伏出力骤降时,燃气机组可快速弥补功率缺额。其次,应增强电网互联互通,通过建设跨区域输电通道,构建坚强的主网架结构,实现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互补消纳,从而解决局部地区资源与负荷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将西北富余的风电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最后,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是关键,通过部署智能电表、先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电网状态的实时感知、分析与精准控制,利用自动化手段快速调整运行方式,全面提升电网对波动性电源的适应能力和响应速度,构建一张高效、自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3.2 提升储能技术应用水平
提升储能技术应用水平是平滑新能源出力、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其应用首先需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根据新能源装机规模、出力特性及本地负荷需求,合理确定储能系统的配置容量与布局,使其在发电过剩时充电、在发电不足时放电,有效削峰填谷,提升系统稳定性,例如在光伏电站配套建设储能,将日间盈余电能转移至夜间使用。同时,应积极推动多种储能技术的协同发展与应用,结合不同技术特性进行优势互补: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适用于大规模、长时储能;电池储能响应快速、部署灵活;飞轮储能则擅长高频次的短时功率支撑,通过多元化技术路线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3 优化电网布局与结构
优化电网布局与结构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基础性保障。规划首要任务是使电网结构与新能源分布特点相匹配,在风、光资源富集区域优先加强网架建设,合理规划变电站布点与输电走廊,缩短输电距离,减少损耗,并确保电力能够高效送出。其次,应积极发展并构建分布式智能电网,推动新能源在配电侧和用户侧就近接入与就地消纳,这不仅降低了远距离输电压力,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能与大电网形成互补,增强局部供电可靠性和系统整体韧性。
3.4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是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提供长效制度保障的关键。核心是建立成熟的新能源电力市场交易体系,通过中长期、现货等交易品种,为新能源电力提供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利用价格信号引导其优化发电行为,并激励电力用户通过绿色电力交易主动消纳新能源。与此同时,必须配套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明确调频、调压、备用等服务的商品属性,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激励包括传统电厂、储能、虚拟电厂在内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为系统提供必需的灵活调节能力,以应对新能源带来的随机性。最终,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打破省间壁垒,推动发用电计划全面放开,通过竞争性电价机制有效反映电能的时空价值,引导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从根本上为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结束语
新能源接入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给电网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能源接入的需求,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从加强电网灵活性建设、提升储能技术应用水平、优化电网布局与结构、完善电力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电网规划优化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向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超男 , 黄勇 , 赵成勇 .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新能源汇集网架规划 [J/OL]. 南方电网技术 ,1-11[2025-09-07].
[2] 高景艳 . 新能源高渗透率电网规划管理创新与实践 [J]. 农电管理 ,2025,(08):44-45.
[3] 赵鹏飞 . 新能源发电并网对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J]. 张江科技评论 ,2025,(06):45-47.
[4] 马蕊 , 吴庆平 , 罗洋 , 等 . 电力大数据在电网规划中的运用实践 [J].电工技术 ,2025,(S1):195-197.
[5] 毕京斌 , 李加亮 . 新能源接入下的电网规划优化与负荷预测技术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5,(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