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优化探讨
逄敬
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土地和规划管理所 天津市 300273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土地作为农村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和空间载体,直接关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等目标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规划与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布局零散、利用效率低、缺乏整体设计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城乡融合格局的形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体框架,从现状问题出发,探讨优化路径与具体措施,旨在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的现实困境与问题分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承载农村居民点、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空间单元,长期以来受历史条件与制度限制,其开发利用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许多村庄因自发式建设而形成“摊大饼”式扩张,住宅用地分布零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大但人口居住密度低,造成土地浪费严重。其次,在功能定位上,部分地区集体建设用地缺乏明确分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混杂,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第三,规划设计水平偏低,不少村庄在规划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导致道路交通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空间品质不足。最后,在城乡融合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存在明显隔阂,资源要素流动受限,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上问题不仅限制了农村的发展潜力,也与乡村振兴战略所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存在差距。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出的新要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与设计需要回应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重目标。首先,产业兴旺要求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区,推动土地功能多元化。其次,生态宜居要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修复,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空间格局。第三,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要求在村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增强社区凝聚力与自我治理能力。最后,生活富裕的目标决定了农村建设用地必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和信息网络等设施的合理布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提升了对建设用地的数量需求,更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的新要求。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优化的原则与方向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科学性、生态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在科学性方面,应依托土地调查、空间大数据和 GIS 技术,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和精准测算,实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在生态性方面,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在系统性方面,需将村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形成多层级、多要素的统筹格局。在可持续性方面,规划设计应兼顾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既满足当前村庄发展的迫切需要,又预留弹性空间以适应未来产业升级和人口变化。同时,应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强化村民参与和民主决策,使规划成果更具可行性和适应性。
四、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需要在多个方面展开。首先,应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宅基地整理、空心村改造和村庄合并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释放更多建设空间。其次,应注重功能复合化设计,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实现居住、生产、休闲和生态的多功能叠加,推动产业与社区的有机融合。再次,应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第四,应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入市,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第五,应引入新型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智慧乡村建设、绿色建筑设计和生态修复工程,为建设用地规划注入现代化元素。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五、案例借鉴与实践路径探索
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优化案例。例如,浙江“千万工程”推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农村格局。江苏和广东部分地区则通过“村庄合并”“土地流转”等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部分地区探索了“美丽乡村 + 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实现了经济增长。这些实践经验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范式。
结论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空间资源,其规划与设计优化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本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优化路径与具体措施,强调了科学性、生态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只有通过集约化利用、多功能复合、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乡村空间的协调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同时,应重视农民主体作用,增强村民参与感和获得感。除了在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使规划更具生命力和可操作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
参考文献
[1] 张一帆, 黄谦.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多重价值与路径探索[C]//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第四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摘要)集——体育综合(专题报告). 武汉体育学院 ;,2025:47-54.DOI:10.26914/c.cnkihy.2025.022117.
[2] 刘保庆 , 席凯乐 , 王宁 .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四维协同路径研究——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 [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18):77-80.
[3] 曹均学 , 徐圆晶 .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电商发展路径探析 [J]. 长春大学学报 ,2025,3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