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校企合作模式下木雕技艺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卢锦斌

东阳市卢志峰木雕创作室 322100

摘要:在传统工艺不断受到现代产业发展冲击的背景下,木雕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创新性传承路径。本文聚焦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木雕技艺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与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文章首先分析当前木雕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才断层、教学内容滞后等,进而提出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验证,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研究旨在为传统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提供制度保障与实施路径,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木雕技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

引言:

木雕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智慧,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现代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木雕技艺面临技艺传承人减少、教学体系不完善和市场适应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传统的师徒制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艺人才的需求,探索新的培养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融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创新模式,为木雕技艺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切入点,围绕木雕技艺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力求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木雕技艺人才培养现状与主要困境

木雕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审美意蕴。在现代教育体系和产业格局的冲击下,其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木雕技艺的传承仍以传统师徒制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封闭,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艺人才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虽已开设相关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实践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技能掌握不牢、文化认知浅薄,难以胜任实际创作与生产任务。行业整体待遇偏低、社会认同感不高,也使得年轻人从业意愿较低,造成人才断层现象日益严重。

从行业发展来看,木雕技艺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步拓展,不仅局限于传统家具与宗教造像领域,更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建筑装饰及艺术品收藏等多个方向。这一趋势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具备扎实的手工雕刻能力,又应理解材料学、设计美学及相关工艺流程。现有培养机制未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校企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企业资源未被充分整合进教学过程,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非遗保护政策虽已出台,但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存在重申报轻传承、重展示轻教育的现象,影响了技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面对上述问题,亟需构建更加科学、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木雕技艺由“经验传授”向“系统教育”转变。在此过程中,应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协同作用,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引入行业导师、开展项目化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市场适应能力。还需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为木雕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并通过建立校企联动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贴合行业发展需求。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

在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木雕技艺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成为推动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重要抓手。该模式通过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实际操作中,职业院校或高等院校可与地方木雕企业、非遗工坊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前沿性。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周期。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围绕木雕技艺的核心能力展开,涵盖雕刻基础、材料认知、设计表达、工艺流程管理等多个模块,并融入非遗保护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推行“双导师制”,即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指导学生,既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又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数字雕刻辅助系统等,提升教学效率与技术含量,使传统技艺的学习更加科学化、智能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在制度保障层面,需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与评价体系,以确保校企合作机制的稳定运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企业应协同推进,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职业认证对接等,增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明确各方权责关系,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合作框架。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木雕技艺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只有实现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的有机统一,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成为破解木雕技艺传承困境、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的关键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本文围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木雕技艺人才培养机制展开探讨,分析了当前技艺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断层、教学滞后及产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传统工艺现代化传承的具体路径。研究表明,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木雕技艺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通过课程优化、双导师制、实训平台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与评价机制,推动校企合作长效化、系统化发展,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王芳.非遗传承视角下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2):35-40.

[2]张华;陈静.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工艺美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8):78-83.

[3]刘洋;周涛.传统木雕技艺现代传承模式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24,(6):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