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林雪萍

博罗县博罗中学中洲实验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了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传统德育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的策略,包括情境体验式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个性化德育方案以及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创新方法在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增强德育实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创新实践

引言: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直接引导者,肩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凸显,传统的德育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因此,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对于提升德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性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传统德育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长期以来,小学德育工作多依赖于课堂讲授和行为规范训练,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德育效果不佳。例如,一些学生对德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品德教育的内化。此外,传统德育方法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二)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诸多新要求。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接触到大量多元信息,其中不乏不良信息,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冲击。小学德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辨别是非、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例如,面对网络上充斥的虚假新闻、低俗内容,学生要能理性判断。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成为新时代德育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需具备全球视野与社会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而且,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小学德育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营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然而,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教育观念偏差,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将德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学校德育虽系统专业,但仅靠学校单方面力量远远不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但目前学校与社区在德育方面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环境。例如,学校组织环保主题德育活动,家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环保习惯,社区提供环保实践场所,三方共同助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环保意义,将环保行动贯穿于生活点滴,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体验式德育的实施

情境体验式德育旨在为学生营造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道德的力量。班主任可根据不同德育主题创设多样化情境。例如,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品质时,模拟医院病房场景,安排学生扮演病人、护士、家属等角色。扮演病人的学生真切体验身体不适时的无助,扮演护士的学生在悉心照料中体会责任与付出,扮演家属的学生感受焦急与牵挂。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能深刻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在环保主题德育中,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眼目睹垃圾堆积对环境的破坏,亲身体验清理垃圾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环保意识,使其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小学德育成效的关键。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展德育讲座,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德育素养。同时,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德育表现,家长也能将学生在家情况告知班主任,双方共同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在与社区合作方面,学校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等。社区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与资源,学校负责组织与指导,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建立家校社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学生德育问题,制定统一的德育目标与计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

(三)个性化德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性格、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制定个性化德育方案显得尤为关键。班主任会积极主动地通过日常细致观察、与学生敞开心扉谈心、进行家访等多种方式,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特点与实际需求。对于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学生,设计以鼓励参与集体活动、锻炼表达能力为重点的德育方案。例如,为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鼓励在小组中发表意见,逐步增强自信心与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自律性较差、调皮捣蛋的学生,制定培养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案,如设置个人行为积分表,每遵守一次规则、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可兑换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方案,确保德育工作精准有效。

(四)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班主任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感人至深的道德教育视频、讲述生动有趣的道德故事动画,将抽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视听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德育活动,如组织道德话题讨论、线上志愿服务打卡等。在网络课堂中,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道德事件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能力。利用教育类APP布置德育作业,如记录家庭美德瞬间、分享校园文明行为等,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并给予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德育效率与趣味性,让德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

结语: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情境体验式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个性化德育方案以及信息技术融合等实践策略的探索与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未来,小学班主任应不断学习和探索,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持续创新德育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婉芬.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25,(03):73-75.

[2]浮海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挑战与解决策略[J].成才,2024,(20):36-38.

[3]康靖.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高效开展的策略分析[J].教师博览,2024,(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