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预算法实施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作者

孙婷婷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中心

一、引言

新预算法的实施对我国预算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强调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将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其预算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落实新预算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适应新预算法的过程中,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新预算法实施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目标设定不科学

部分事业单位对绩效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设定绩效目标时缺乏科学规划和深入调研。一方面,绩效目标与单位实际工作脱节,未能准确反映项目的核心任务和预期成果。例如,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在申报文化活动项目预算时,绩效目标仅简单表述为 “举办若干场文化活动”,未明确活动的受众群体、影响力提升程度等关键指标,导致目标模糊,难以对预算执行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定性指标过多,定量指标不足,缺乏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如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绩效目标中,将 “提高科研水平” 作为主要指标,但未设定具体的衡量标准,无法准确评估项目实施效果。

2、预算执行监控不力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一是监控手段落后,仍主要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查和报表统计,难以实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二是预算执行的刚性不足,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实际情况与预算安排出现偏差时,一些单位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而是自行改变资金用途,导致预算失去严肃性。例如,某事业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采购成本上升,未经审批就将原本用于设备购置的资金调配到其他支出项目,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首先,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单位内部自评为主,缺乏外部专家、服务对象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通用性指标多,针对性指标少,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项目绩效。再者,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简单的打分法,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深入分析,无法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在对教育事业单位的教学质量提升项目进行评价时,仅通过学生成绩和教师授课数量等表面指标进行打分,未考虑教学方法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重要因素,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项目绩效。

4、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对绩效评价结果重视不够,应用不充分。一方面,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未能有效挂钩,即使某些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在后续预算安排中也未进行相应调整,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未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新预算法实施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1、强化绩效目标管理

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绩效目标设定工作,将其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在设定绩效目标前,要充分开展调研论证,结合单位职能和事业发展规划,明确项目的实施背景、目的和预期成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遵循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和经济性原则,增加定量指标的比重,确保绩效目标可量化、可考核。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设定 “项目完工率”“工程质量合格率”“成本节约率” 等定量指标;对于公共服务项目,可设定 “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覆盖人数”“服务响应时间” 等指标。

2、加强预算执行监控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提高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预算资金收支情况的实时监控,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预警。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未经审批不得随意调整预算。三是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此外,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预算管理提供参考。例如,某事业单位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时跟踪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了项目支出进度缓慢、资金闲置等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价主体,引入外部专家、第三方机构、服务对象等参与绩效评价,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业优势,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构建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指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例如,在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评价时,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项目投入成本与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时,可采用同行评议法,邀请领域内专家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4、深化结果应用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力度,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项目管理等紧密结合。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在后续预算安排中优先保障,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削减或取消预算安排,并要求项目单位进行整改。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单位,督促其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例如,某地区财政部门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议,促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结论

新预算法的实施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仍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科学、预算执行监控不力、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深化结果应用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黄琼.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投资与创业,2024,35(23):179-181

[2]陈贵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5,36(3):167-169.

[3]王琛琤.新预算法视野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24(51):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