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糖尿病合并肾病的诊疗策略研究

作者

安志华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民医院 017400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有效诊疗策略,分析综合诊疗方案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诊疗策略,治疗周期为 3 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血糖控制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FPG)、餐后 2 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采用综合诊疗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控制血糖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肾病;诊疗策略;肾功能;血糖控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糖尿病合并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探寻高效的糖尿病合并肾病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治疗方案多样,但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不同诊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202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0 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在 18 - 75 岁之间;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存在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将 80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观察组中,男性 22 例,女性 18 例,年龄 38 - 72 岁,平均年龄(56.3±8.5)岁,糖尿病病程 5 - 15 年,平均病程(9.2±3.1)年;对照组中,男性 2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39 - 73 岁,平均年龄(57.1±8.2)岁,糖尿病病程 4 - 16 年,平均病程(9.5±3.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患者血糖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血糖稳定;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诊疗策略,具体如下:

1.血糖强化管理:根据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案,实时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2.中医辅助治疗:采用中药汤剂口服,方剂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主要治则,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同时配合中药足浴,选取具有温经通络、改善微循环作用的中药,每日足浴1 次,每次20 - 30 分钟。

3.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必需氨基酸。

4.心理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 3 个月。

(三)观察指标

1.肾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

2.血糖指标: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水肿、蛋白尿、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分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及血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肾功能及血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肾功能及血糖指标无变化或恶化),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SCr、BUN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Cr、BUN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PG、2hPG 及 HbA1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PG、2hPG 及 HbA1c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 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结论

针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诊疗策略,包括血糖强化管理、中医辅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心理干预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控制血糖水平,提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幼钦,林秀香.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征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24,27(15):39-41.

[2]陈默.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6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01):85-86.

[3]周青溢,徐玉祥,王科峰.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