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职院校 “家校合作” 模式对学生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证研究

作者

欧阳元馨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00

1 引言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已成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处于青年发展关键期的高职学生,正面临学业进阶、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其自我认同建构与心理健康维护问题愈发突出。自我认同作为个体对自身价值、能力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与接纳体系,深刻影响着人格塑造与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则是支撑学业发展、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核心场域,对其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作为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模式,通过强化家庭与学校的协同联动,为学生成长营造合力育人环境。

2 文献综述

2.1 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职业教育领域,家校合作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Epstein[1]提出的家校合作理论框架,将家校合作划分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亲子互动、家校沟通等六大类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情境,深入探讨了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安然(2021)指出,职业院校学生自我防御心理较强,对自身心理健康情况认识不到位,家校合作较为缺乏[2]。王婷婷(2020)研究指出,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行为规范能力[3]。

2.2 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关于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众多学者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Smith(2018)[4]过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清晰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职业教育范畴内,熊少青(2021)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显示,自我认同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投入和职业探索行为[5]。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其一,多数研究聚焦于普通中小学,针对高职院校家校合作的研究相对不足;其二,对家校合作与学生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其三,实证研究中多采用单一研究方法,缺乏多方法的交叉验证。因此,开展高职院校家校合作模式对学生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地域分布、院校类型及专业设置差异,选取了全国 15所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共计 286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覆盖东、中、西部代表性省份,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区域普适性。具体样本分布为:男生 1287 人(占比 45% ),女生 1573 人(占比 55% );大一学生 953 人,大二学生 978 人,大三学生 929 人,各年级比例接近 1:1:1,有效平衡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差异。

3.2 研究方法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与纸质问卷并行收集数据。问卷内容经两轮专家论证修订,包含四个核心模块:学生基本信息(涵盖家庭结构、户籍类型等 8 项指标)、家校合作情况(含 12 项具体行为观测点)、自我认同水平(15 题项量表)及心理健康状况(SCL-90 完整量表)。为保障数据质量,设置逻辑校验规则,剔除无效问卷 132 份,最终有效回收率达 95.4%9 系统检索 Web of Science、EBSCOhost、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近十年核心期刊文献 427 篇,重点关注家校合作干预模式、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理论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采用 Citespace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热点演进脉络,构建理论框架模型。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通过设计包含 15 个题项的家校合作量表,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法对 386 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校沟通频率的平均得分为 3.21±0.83,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每周主动联系家长 1-2 次的学生占比达 47.2% ;沟通质量的平均得分为 2.89±0.91,显著低于理论中值,具体表现为 62.3% 的学生反馈家长更关注学业成绩,仅有 31.6% 的家长能有效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合作活动参与度的平均得分为 2.45±1.02,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参与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家校协作活动的频次每月不足 1 次的学生占比高达 71.4% ,反映出家校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现状。

4.2 相关分析结果

对家校合作各维度与学生自我认同、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明:研究数据显示,家校沟通频率、沟通质量及合作活动参与度等维度,与学生自我认同的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这意味着家校合作的活跃度越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相应越高。同时发现,家校沟通频率、沟通质量及合作活动参与度,与学生 SCL-90 量表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 即家校合作越积极,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5 讨论与分析

5.1 家校合作对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家校合作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家校沟通质量和合作活动参与度是影响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家校沟通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而学生参与家校合作活动,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增强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接纳,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水平。然而,家校沟通频率对学生自我认同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沟通频率并非决定沟通效果的唯一因素,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更为重要。如果只是频繁地进行无效沟通,反而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自我认同的发展。

5.2 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家校沟通频率、沟通质量和合作活动参与度均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合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3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仅选取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样本的代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最后,本研究仅探讨了家校合作对学生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未考虑其他中间变量的作用。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高职院校 “家校合作” 模式在学生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后续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其一,扩大样本覆盖范围,纳入不同地域、层次及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增强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其二,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手段,多维度解析家校合作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其三,构建更完善的理论模型,将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网络等变量纳入研究框架,为优化高职院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Epstein J L. 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2.

[2]安然.家校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21,(23):169-170.

[3] 王 婷 婷 . 家 校 共育 模式 下 高职 学 生心 理健 康 教育 的 优化 改革 研 究 [J]. 就 业 与 保障,2020,(02):140-141.

[4]Smith,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identity clar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Adolescent Psychology, 2018, 45(3): 123-135.

[5]熊少青.家校协同模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3,(08):36-38.作者信息:欧阳元馨,女(1999 年 12 月),汉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