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
陈光云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民族中学 651400
摘要:在语文教育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下,传统单篇碎片化阅读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需求。整本书阅读凭借其系统性与深度,为学生搭建起提升阅读素养、锤炼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本研究深入剖析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价值,指出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从精准定位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致力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语文素养
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持续深化,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学核心任务。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涵养审美与传承文化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以单篇课文为核心,存在阅读内容零散、理解浮于表面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深度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受限。整本书阅读能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在持续阅读与思考中深化理解、提升素养。探索其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对推动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价值
1.1 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整本书阅读为其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语言建构方面,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接触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积累词汇、句式和修辞方法,增强语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例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学习到生动形象的描写、严谨的逻辑表达,进而运用到自身写作与表达中。
1.2 整本书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方面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扎实的阅读能力。相较于单篇阅读,整本书篇幅长、内容丰富,需要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长期坚持阅读,从而逐步养成自主阅读、持续阅读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为把握整体内容,需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不断提升阅读技巧。同时,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主旨,这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此外,整本书中复杂的情节与深刻的思想,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问,进而培养其探究性阅读能力。
1.3 整本书阅读对传承文化与拓展思维的价值
整本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整本书能有效推动文化传承。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一个时代或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与精神内核,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如同与历史对话,能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例如阅读《西游记》,学生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勇敢的推崇,以及佛道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拓展思维方面,整本书阅读打破了单篇阅读的局限性,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与多元的思想观念。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叙事视角和价值取向,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2.1 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与偏差
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与偏差的问题。部分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理解不深刻,未能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制定清晰、合理的目标。有的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等同于单篇课文教学,侧重于字词讲解与内容分析,忽略了整本书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有的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如仅设定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未明确具体提升哪些能力以及达到何种程度。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整本书的特点,采用统一的目标标准,导致教学目标与书籍内容不匹配,无法有效引导教学活动,影响学生阅读效果与素养提升。
2.2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与过程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与过程缺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机会。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但教师过度讲解,压缩了学生阅读时间,剥夺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同时,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规划,往往缺乏阅读前的导读指导,学生难以把握阅读方向与重点;阅读中的交流与分享环节不足,学生无法碰撞思维、深化理解;阅读后的总结评价简单随意,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反思阅读收获。
2.3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与滞后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不完善与滞后的问题。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书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如人物、情节等,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方法运用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局限,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较少,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与进步。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3.1 精准定位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文素养发展要求,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根据书籍类型与特点,如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文化经典等,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如文学名著注重情感体验与审美鉴赏,科普读物强调科学思维与知识获取。在内容选择上,除了关注书籍本身的核心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挖掘相关拓展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3.2 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
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实施过程能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主动性。开展阅读前的导读课,通过设置悬念、展示精彩片段、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等方式,引发学生阅读期待;阅读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探究性的阅读任务,如角色分析、情节续写、主题探讨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观点、碰撞思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3 构建科学合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丰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计划执行、阅读笔记撰写、课堂参与度等;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考查,如读书报告、读后感、阅读测试等。多元化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我、学习他人。
四、结论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通过明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正视现存问题,并从目标定位、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实施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应持续深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陶莹.浅析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与评价[J].试题与研究,2024,(28):64-66.
[2]郑启红.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4,(S1):59-62.
[3]姚珊,朱文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