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共生探索
李姝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机关幼儿园 6625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和留守儿童的共生发展,文章探讨了两者在政策支持、课程设计与家园社协同机制下的融合路径。案例选择云南西盟县和红河州机关幼儿园等,分析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情感关怀结合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前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专业化不足等挑战。旨在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留守儿童;共生发展;文化传承
引言
基于现代性的社会发展进程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复杂的发展现状。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占据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完成文化传递和社会融入的最重要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依靠和支持,在精神上、心理上、学习上遇到了许多困难,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与留守儿童特征发展出共生的新发展方式,既会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文化资源的教育,也能让文化得以沿袭传递和情感的共鸣,对社会发展进步有重要影响力,对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挑战
1、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民族幼儿园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又是现代教育的重任在肩,云南西盟县幼儿园开设的民族文化周除了佤木鼓舞、傣泼水节情景表演,还将了解民族文化(植物)——普洱茶、三七融入自然课。四川凉山州一村一幼通过用双语电子绘本阅读、彝族服饰的AR眼镜试穿等形式,实现了少数民族儿童对国家语言的熟悉,但是同时仍有35%的老师流失,部分村级幼儿园仍然沿用危校改造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覆盖率(多媒体)也不过40%,由此带来的另一层问题就是孩子在园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1]。
2、留守儿童的困境
实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认同,“爷爷奶奶辈”监护人的年龄平均60岁以上,一半以上有慢性疾病,亲子互动多以吃饱穿暖为内容。从教育赋能的角度来说,在初中一年级学习过程中,“留守现象”显示将近20%的儿童出现辍学,有相当部分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就跟随父母去打工。留守现象显现问题主要是文化认同的变化,在黔东南苗区有古歌的苗寨里。会唱整首古歌的儿童,从2010年到2022年,下降一百多人,甚至有儿童会喊叫“这是老古董”[2]。
3、共生发展的必要性
共生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框架。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实践表明,将鼓楼对歌、百家宴等民俗活动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可使留守儿童出勤率提升28%。这种"文化托育"模式不仅缓解了家庭功能缺位,更创造了每所幼儿园年均带动3项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社会效益,形成教育与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构建共生模式,扭转校内教育主导局面。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托孤”将鼓楼对唱、百家宴等“引进”园内变为课程资源,吸引90%以上的的留守儿童,出勤率提高20%以上,不仅解决了家庭功能弱化问题,年均让每个村办园至少带动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活化传承,促进教育功能与文化保护的共生[3]。
二、共生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1、政策支持:资金与资源的双向保障
西藏山南市推行“文化教育券”机制,将文化教育券用于购买民族文化体验课程,吸引社会机构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教师发展上,内蒙古通辽市打造“师徒二人组”,即每一位幼师都拥有一个高校的教授导师和一个民间艺人的民间歌谣导师,将科尔沁叙事民歌开发成了音乐游戏课程;技术赋能上,新疆和田地区幼儿园所购买的“双语智慧镜”,通过语音大数据即时训练将幼儿普通话合格率提升了90%左右。
2、课程设计:文化传承与情感关怀的融合
贵州毕节的“蜡染数学课堂”把数学知识以蜡染图案的方式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湘西土家族幼儿园的“哭嫁歌情绪课堂”则采用让幼儿角色体验来表达思念的课程形式。心灵疏导机制科学化:云南怒江州打造“彩虹档案”系统,记录和表达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情绪卡片、绘画日记等手段帮助建立起孩子们的个案分析心理数据库,帮助预测正确率在80%以上。
3、家园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比如青海玉树州建设的“云端牧场”使牧区家长们通过VR融入幼儿园那达慕大会;甘肃临夏州建立的“社区教育银行”,让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兑换到学习用品积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所介入,比如广西百色某铝业公司扶植的“壮锦工作坊”,既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脱贫致富,同时也让壮锦纹样设计者得到了不少专利。
三、典型案例分析
1、云南西盟县幼儿园:民族文化浸润下的情感联结
1.1项目背景
西盟县,特色鲜明,充满浓郁的文化底色。但是该县留守儿童占孩子总数的35%以上,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普遍缺乏亲情与感情呵护。西盟县幼儿园注意到了这些,他们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关爱留守儿童等巧妙地融于“边境国门学校”建设中。佤族有“万物有灵”的生态哲学,有着对自然、生命的独到认识与敬畏。西盟县幼儿园抓住这个契机,精心设计打造了民族文化体验场,让留守儿童找到情感的寄托与归依,在浓郁的文化场域中达到文化传习与心灵滋养的双重效果。
1.2实施路径
在西盟县幼儿园内每周都要举行“竹竿舞工作坊”和“木鼓韵律课”。孩子们在竹竿舞的激越韵律中、在跳跃的脚步中体验和感受着佤族舞蹈的热情。孩子们在“木鼓韵律课”上课时,在木鼓厚重而苍劲的声音中感受着佤族老人的声音回荡在每个小朋友心中。同时,幼儿园将佤族创世纪史诗《司岗里》改编成儿童剧表演。孩子们在扮演中融入角色当中,身临其境,如同祖先历历在目,大大增强了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幼儿园还会通过邀请非遗传人当“文化爷爷”传递着最淳朴的民族文化。为孩子们开设的“1名工匠+5名留守儿童”的带徒制。孩子们在编织藤篾器具中“文化爷爷”一丝不苟地指导孩子们编,孩子们则在一旁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学。一根根藤篾中蕴含着一代代先人留下的智慧,在师傅与徒弟的传递中将实用的技巧带回了家,不仅教会孩子们一门可以活用的技法,更在心里靠近了传统文化、祖辈们。为了让留守儿童学会倾诉,幼儿园还建起了“月亮信箱”,将自己想要倾诉的话,书写后投入信箱。而佤族“结绳记事”符号为可视化情绪的档案则成为教师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桥梁。使用结绳符号,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孩子们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及时关心引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被重视。
1.3创新成效
在一系列探索实践之后,西盟县幼儿园成效显著。《阿佤娃娃成长手册》因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被云南省编入地方教材,成为传承佤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展演活动,70%以上留守儿童有了固定的同伴关系。在共同排练、表演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2、红河州机关幼儿园“石榴籽”育人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童心绽放
2.1利用地域资源紧扣新时代主题。
红河州机关幼儿园创新打造“石榴籽班级”,每个班级精心组建3-5个民族的“石榴小组”。如组织哈尼族、彝族、壮族、汉族小朋友们,化身“小石榴籽”,在“蒙自石榴丰收节”主题活动中分工协作:哈尼族幼儿分享祖辈的石榴种植歌谣,彝族小朋友用彩泥捏制石榴果,苗族孩子绘制“石榴树与各族小伙伴”主题画,汉族幼儿担任“石榴小主播”介绍蒙自石榴文化。小组内设立“团结存折”,记录合作瞬间(如共同照顾班级石榴盆栽、分享民族特色点心),累计积分可兑换“石榴籽荣誉勋章”,让“紧紧相依”的团结理念融入日常游戏。
2.2特色实践
进班级:创设“蒙自石榴文化角”,陈列百年石榴古树照片、各族群众采摘石榴的老物件、幼儿自制手工作品和绘本、设置“石榴籽心愿墙”,幼儿用各民族文字(拼音标注)写下对团结的理解。
进家庭:开展“家庭石榴工坊”活动,邀请苗族家长入园教授传统扎染技艺,指导亲子用石榴皮染料制作“团结手帕”;组织汉族家庭与壮族家庭结对,共制“五色糯米饭配石榴果酱”的民族融合美食。
进社区:联合蒙自市石榴博物馆共建“流动课堂”,每月将微缩版“蒙自石榴种植史”展览搬进幼儿园,孩子们通过触摸仿真古树年轮、操作“虚拟采摘”互动屏,直观感受各族先民共同培育石榴的历程。
3、现存挑战
教师跨文化素养培训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教师对异质文化缺少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及合适的教育策略,致使教育效率低下。此外,家长对红色教育内涵理解不一,有的家长并没有真正领会红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在家庭中不能积极配合。因此,应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云平台,做好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并做好动态的评估反馈工作,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共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内容。从云南西盟县到红河州机关幼儿园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方案并强化文化认同感,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成长危机,同时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然而,现存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和技术手段局限等问题提醒我们。
参考文献:
[1]谢龙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策略研究[J].进展, 2023(22):28-30.
[2]谢淑妃,何雨珊,黎梦圆.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体艺发展研究[J].民风, 2023(2):81-83.
[3]马海栋.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的调查研究[J]. 2023(3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