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写作思维品质”提升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作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写作文如行云流水,可以一气呵成;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洋洋洒洒,文笔卓然;有的学生匆匆忙忙,不知所云;有的学生抓耳挠腮,不能完篇。相同的写作时间,写作效果却迥然。这源于学生写作功底的不同。

于是,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篇,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写作,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更高质量的作文,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头疼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千教万引允“驰骋”

不教作文,不行。因为作文在语文150分成绩中占了60分。你不敢轻视她,更不敢忽略她。教授“秘籍”,行,也不行。这里说“行”,是因为学生的作文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一线教师可以把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好的秘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如虎添翼”,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二次面批的引领下,作文写作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里说“不行”,不是说一线教师不可以指导学生,而是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个人的“秘籍”行文,只要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秘籍”行文,就会被“二次辅导”。这里想说的是,并不否定二次作文,二次指导。而是由于学生没有如自己“秘籍”般行文,就会再次“修改”作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又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与个性。恰恰是这与众不同的一个个个体,才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色调。一个学生有着一个学生的经历,一个学生有着一个学生的阅历,一个学生有着一个学生的阅读自传,一个学生有着一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体思维。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铸就了今天的“他”,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成就了今天他的作文。一个好的园艺师,在修剪他的“小树”时,首先是先认可这棵“小树”,然后在承认“小树”“树”的特点时,再将“小树”修剪成独一无二的的“艺术”小树。砍掉教师不欣赏的“枝丫”,甚至斫掉“小树”的主干,更有甚者进行“嫁接”,然后变成自己眼中的园艺“明星”。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也是坚决反对的。

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一个作文写作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让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写作天地,我想,那将是一个五彩的作文世界。

二.借花献佛“活”思维

不能将“秘籍”强行推给学生,更不能将“秘籍”强行装入学生的脑中,更不能将“秘籍”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那么,一线作文教学,如何更有实效呢?这里,我们可以借助教材的“专题阅读”进行差异化引导。

我们的新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每一个单元,借助不同的课文,展现某一主题或话题。目的是借助单元化了解某一项目任务,熟悉某一项目任务的特点,进而可以独立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这种以单元化教学展现项目任务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将有着不同特点的课文,剥丝抽茧地寻到这一单元不同课文的相似点,进而进行比较阅读,进而熟悉单元的项目任务,进而完成项目任务。

比如说,必修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围绕“议论要有针对性”进行专项讲解。提出议论文写作更应当遵循“关注时代、有针对性”这一原则,不空发议论,不自说自话,这样文章才能有内涵、有价值,也容易被人接受。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进行了“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专项讲解。写之前,学生需要把要表达的观点梳理一下,最好能在大脑中列一个提纲,看所给的材料主要针对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立意有没有说服力。

意图清楚,观点明确,文章就容易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旨。有的同学写作文虽有观点却很空泛,这与写作意图不明确有很大关系。行文时需要学生仔细推敲观点内在的逻辑结构,以此为“纲”,选择经典、有说服力的能证明观点的论据,如《劝学》那样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层层递进加以论证;还可以回溯观点形成的过程, 一步步引导读者达到最后的结论,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先抛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阐述其危害性,进而推翻之前的行为,提出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

面对同一问题,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引导学生应当适当的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如果人家的观点有合理之处,又是针对问题的客观分析,我们就要坦率承认, 并考虑加以吸收、借鉴。在具体阐述时,可以把自已的观点和其他不同的观点作比较,客观呈现各自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从何而来,分析自己观点的优点、好处或意义。这样比一 味阐述自己的观点更能令人信服。

转化视角,借鉴多角度行文,会让自己的作文更有魅力和说服力,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发散思维。给学生一个思维驰骋的天空,学生定会描绘出五彩多姿的图卷。

三.关注热点“散”思维

作文写作,本就要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高三作文写作。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不能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只做“赵括”,更应该有李广、卫青、霍去病的本领。既然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多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或问题,对于同一件事,从甲方角度会如何看待,会得出怎样的结论;从乙方角度会如何看待,会得出怎样的结论;第三方又会如何看待。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条件下,“你”作为高三的学子,你的观点呢。

上面这幅图片,是我们布置的一次作文周练。要求学生观察图片,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第一次大多数学生选的角度多与“感恩”有关,觉得“小狗”不知感恩,号召“小狗”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小狗”。初次评讲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从“大狗”的角度,在结合所配的文字“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那又会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一个家庭,“大狗”辛辛苦苦养大的一个生命,换来的是小狗“你别吃,都是我的”的怒吼,换来的是大狗的“流泪”。那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学生纷纷说是教育的方式不对。

于是,命题开始围绕“家庭教育方式、养育方式”命题行文。二次作文之后,我又问学生,图片所配文字“一个家庭……”,那么是不是只能围绕“家庭教育方式”立意行文,还可不可以突破“家庭”的范围,走向“社会层面”的人与人的交往与相处。这一次,学生的思路似乎被打开了,有学生提到“东郭先生和狼”,做人要怀有“善良”之心,但也要有一颗“明亮的眼睛”,要能分辨“善良”与“邪恶”,要能明辨“是非”与“曲直”,不能做“掩耳盗铃”之人,不能做“井底之蛙”,也不能做“刻舟求剑”之人,那样的话,就成了那个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的卖“矛盾”的人。

一番交流与讨论之后,学生的思路似乎又被打开了一层,命题与立意又有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学生结合所给材料(语境),发表“你”(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这就要求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核心概念)。如何把核心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表达清楚,讲述明白,这是行文的关键。

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她需要长久的滋养,一线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专题阅读”,滋养和渗透学生的写作功底。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相信,给学生一个思维驰骋的天空,学生定会描绘出五彩的画卷。